要闻

首页» 观点集萃

观点集萃

食品价格调控要有新思路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7-12-10

【来源:四川日报】

生为本,以食为天。一个“米袋子”,一个“菜篮子”,一头连着农村,一头连着城市,时时刻刻牵动党心民心。

  入秋以来,成都市农贸市场蔬菜价格不断攀升。政府加强调控见成效,猪肉价格连续两个月小幅回落,多数蔬菜价格有所下降,粮食价格基本稳定,市民心态趋于平和。元旦春节将临,城乡居民担心猪肉价格会不会反弹?盼望“米袋子”、“菜篮子”能不能再轻一点?

  从四川看全国,食品价格持续上涨已成为推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的主要原因。当前CPI体系中,农副产品价格权重占33%,农副产品价格稍有上扬或有异常波动,在CPI上的反映就十分明显。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信息表明,10月份全国CPI涨幅再次回升,达到6.5%,已连续3个月创10年新高。分析10月份CPI反弹的原因,主要是季节变化鲜菜价格上涨较快以及入秋以来猪肉价格暴涨,从而推动食品价格上涨17.6%。面对经济增长偏快和CPI快速攀升的双重压力,11月27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提出明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是“两防”,即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对此,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结合我省实际,从加强食品价格调控入手,把中央提出的“两防”目标落在实处。

  从“两防”目标看食品价格调控,当务之急是认真总结食品价格调控得失,进一步转变调控思路,增强食品价格调控的预见性、前瞻性和长效性。去年下半年以来,各地粮油肉蛋轮番涨价,暴露出我们在食品价格调控方面存在的思想观念问题和体制机制问题。与改革开放初期城乡分割状态下的食品短缺调控不同,现在的农业发展水平不一样,经济社会背景不一样,市场条件不一样,食品价格调控思路和措施也应该不一样。应该看到,我们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农业连续四年丰收,当前食品价格上涨是在粮食供求关系没有明显失衡的背景下出现的,是国内外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于“米袋子”问题,我们在未来调控中既要重视城市消费者的承受力,也要重视保证农民的正常利益,进一步强化政府在粮食生产和流通领域的调控作用,充分体现“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新趋向。对于“菜篮子”问题,政府要改变过去“重消费、轻生产”的调控模式,不但要提高对分散自发的市场流通体系的调控能力,而且要重视农副产品的疫情疫病防控,从根本上建立农副产品产销平衡的长效机制,避免“菜篮子”价格大起大落。

  加强食品价格调控,要建立城乡统筹的新机制。全面分析当前食品价格上涨的诸多原因,除了成本和需求的推动外,更突出的是生产流通方式问题。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的新时期,如何适应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产品市场流通格局的新变化,进一步破解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通过政府的支持和调控促进农业发展,同时稳定食品市场价格,这是一项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新课题。应该看到,今年猪肉价格暴涨的根本原因是供需有缺口,而供需缺口是由于去年猪肉低价和蓝耳病疫情造成猪贱伤农。用农民的话说:“养猪不赚钱,我为什么还养?”食品价格调控,决不能再走“跌价无人问,涨价多头管”的老路,必须在城乡统筹的基础上更多地从“短缺调控”转变为“短缺调控与过剩调控相结合”。“短缺调控”是无源之水,只能头痛医头,治标不治本。只有结合“过剩调控”,才能从根本上构建农产品产销平稳的长效机制。应该借鉴“粮改”的经验,研究建立对所有农副产品的生产补贴机制,抓紧建立和推广政策性农业保险,降低农副产品生产的风险。

  加强食品价格调控,还要有经济全球化的新视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外农产品市场联系更加紧密,经济全球化就在我们家门口。近年来,受气候等自然灾害影响,一些农业大国的粮食生产歉收,库存减少;一些国家利用粮食作物开发生物能源,这些都是导致粮价上涨、饲料价格上涨、带动国内猪肉等畜产品价格上涨的原因。有的专家认为,我国当前农产品价格上涨,有一半左右的因素是和全球粮食价格的上涨有关,是国际价格的连锁反应。因此,我们调控食品价格,一定要有全球眼光。

  总而言之,“米袋子”、“菜篮子”问题应该引起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无论是落实又好又快发展的“两防”目标,还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食品价格调控都是到了城乡统筹和国际国内统筹的时候了!

文/梅松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