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7-05-06
【来源:中国证券报】
新对外开放战略需要具体化为许多相关的政策,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讨论与政策相关的一些认识问题,因为只有澄清了某些模糊认识才能制定出正确的政策。
中国的贸易依存度到底高不高
2006年,中国的贸易依存度已经超过了67%,其中出口依存度已经超过了37%。这样高的贸易依存度在世界各大国的历史上都没有出现过,例如世界最大的经济体美、日、德三国,目前只有德国的出口依存度超过了30%,日本和美国都在10%上下,日本在出口依存度最高时也不过16%,美国则从未超过12%,因此许多人认为中国已经不应该继续允许贸易依存度的上升了。
如果未来25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平均为7.5%,贸易增长率平均为8%,则中国的贸易依存度肯定还会继续上升,到2030年可能会上升到72%以上,这样的战略目标设计是否有问题呢?
当我们讨论中国贸易依存度的时候必须看到一个新现象,就是发展中国家出口增长动力源的变化。自上世纪60~80年代东亚地区相继出现经济“起飞”的各经济体,虽然都是靠出口高速增长带动工业化加速,但外资企业在出口中的比重都不高。例如日本在上世纪60年代开始经济“起飞”,可在出口中外资企业的比重几乎等于“零”;“亚洲四小”在1970年代开始经济起飞,外资出口比重不超过8%;而东南亚“五小虎”在1980年代开始经济起飞,外资企业出口比重仅占到20%。但是在今天的中国,外资企业已经成为中国出口迅猛增长的主要的推动力,到2005年,外资企业出口比重已经达到58.3%。如果不是在“冷战”结束后出现了新的全球化浪潮,发达国家产业资本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形成了巨浪,在中国也不会出现自1990年代初以来一直持续到今天的出口高增长,因此,绝不能用所谓的历史规律来硬套中国今天的现实,只进行笼统的比较就提出中国贸易依存度过高的结论,而是应该依据国际经济环境已经深刻改变的客观现实,来重新认识与设计中国的对外开放战略,否则就会痛失促进中国加快工业化速度的最有利国际机遇。
外资真到了该限制的时候了?
据商务部《2004跨国公司在中国报告》,目前在轻工、化工、医药、机械、电子等行业中,跨国公司子公司所生产的产品已占据国内1/3以上的市场份额,在有些产业领域甚至超过了90%,在东南沿海地区的某些产业领域,外资企业已经形成了闭环的产业链条。在当前讨论有关利用外资积极意义的时候,许多人似乎仅认为外资对促进中国就业有作用,而在经济安全、技术创新、民族工业发展等诸方面,外资都已不具有积极作用了,在保护环境和抑制国内资产泡沫方面,外资甚至发挥了极为负面的影响。由于中国目前已经开始出现庞大的资本剩余,许多人认为目前已经到需要限制利用外资规模的时候了。
任何事情都有两个方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而政策制定者的责任,是必须分清楚在一个事情中是好的一面大还是坏的一面大,权衡利弊才有正确的取舍。中国在资本方面虽然已经可以不依赖外资,但是在仍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科技与技术水平差距的阶段,只要扩大引进的外资是带有高技术含量的,从总体来说对中国就是有利的一面大。
前面的分析已经说明,由于新的全球化格局仍会继续深入发展,发达国家下一步产业转移的重点将集中到重化工业方面,而重化工业不仅是资本密集型产业,更是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继续鼓励扩大外资流入所获得的利益,将会通过中国重化工产业获得更快的产业结构升级速度,更快地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差距等方面展现出来。反之,中国如果不抓住这个机遇,就会被其他发展中国家所获得,中国就会在新全球化的增长格局中落后、掉队。
外资流入扩大的确会对中国的许多重要产业领域形成控制甚至垄断,但首先是要看这些生产能力是否可以被中国的经济发展所利用,为充实中国的国家经济实力作出贡献。从改革开放以来转移到中国的外资企业实际情况看,这些外资企业一般都会是先满足了中国国内的需求,多出部分才拿来出口,有些行业中的外资企业目前外销比率很高,但首要原因不是不愿意扩大内销比重,而是在现阶段中国的内需还吸纳不了,随着中国的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外资企业的内外销比率也会发生改变,也有许多外资企业原本就是奔着中国庞大的国内市场需求来的,这就是一个推动中国产出增长与满足国内需求增长的过程。日本和“亚洲四小”在经济起飞过程中的所谓“高速增长期”一般只能持续10年左右,但中国从1978年至今,已经创造出持续28年高增长的世界奇迹,其中不仅有改革开放的功劳,也是国际产业资本的转移改变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周期。所以只要流入中国的外资可以服务于中国的供给与需求增长,尽管会在许多领域取得垄断地位,仍是积极的一面大。
从另一方面看,由于发达国家的产业资本外移,已经导致了发达国家制造业增长速度的长期下降趋势,以美国为例,制造业占GDP的比重1990年还高达25%,目前已经下降到13%,新世纪以来,美国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