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首页» 观点集萃

观点集萃

中国竞争力报告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7-11-27

【来源:《通商》杂志】

谁会面对中国的竞争而怨声不断,谁有着更多担忧?是频繁与中国进行贸易战的欧美国家,还是那些不仅在地理上毗邻中国,在经济上也与之关系密切的亚洲小国?事实上,中国农民工仍然愿意为低工资从事制衣等劳动密集型工作,中国依然占据着产业的第一级梯子,而且,来自中国沿海工业地带的出口商品生产企业正迅速升级,已威胁到那些正在发展半途或者处于更上游的经济体。

  中国崛起是历史的必然。

  面对经济巨龙,不仅仅是意大利制鞋商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钢铁制造商会对中国的竞争怨声载道,对中国有更多担忧的则是亚洲中等收入国家,它们不仅在地理上与中国相邻,在经济关系上也与中国尤为密切。

  对于这些周边的国家而言,它们自身零零碎碎的长处犹如杯水车薪,来自中国的竞争威胁十分强大。

  在欧美市场上,与中国出口商展开激烈竞争的其它东亚经济体表现,只有通过对中国出口进行补充、向现有产业价值链上游移动、开辟中国相对较弱的高价值领域,它们才有可能取得更好的表现。

  尤其是印尼和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都在重新审核自己的优劣,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将带来的影响进行部署,避免”被开过来的火车头碾死”,积极铺路修渠,等大水来临的时候,妥善的分支引流,从而达到灌溉的目的。

  中国引力磁场

  中国拥有庞大而且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和高度分化的国内市场格局,拥有劳动力成本低于越南的内陆地区,转型金融和科技中心的上海、北京更是不必说了。总结中国崛起的特点之后人们将发现,这条“巨龙”越发显示出强有力的引力磁场。

  以致于有一种近似”中国威胁论”的观点认为,中国的崛起和中国经济的全面扩张已将它的邻国,特别是东南亚国家逼向了边缘。

  在过去几十年一直被视为东南亚金融中心的新加坡,正忙于树立起商业形象。在新加坡这个整齐有序、遵纪守法的国家,人们现在已被要求去做一些看起来完全不自然的事情:要求”敢冒风险”,并提倡富有自发和创造性的精神。上个月,新加坡政府甚至搞了一次胡乱涂抹的比赛,允许学生们”美化”公交车,而这种做法在以前会遭到政府的”铁腕”惩罚。

  面对中国公司席卷而来的进攻性竞争,新加坡政府的这些举动,只是目前正在东南亚各国蔓延的紧张浪潮的一部分。

  在2005年初全球纺织品配额正式作废后,在短短5个月中,中国对美国的纺织品出口便增加了158%,远远高于对印度尼西亚所增长的23%、泰国的 12%、柬埔寨的9%、越南的6%。观察家指出,如果布什政府没有采取所谓的保护美国市场的措施,那么中国在全球纺织品市场所抓到的份额甚至会更多。

  一些事实的发生,展现出中国经济体在发展壮大过程中的巨大吸力。

  同为当年的亚洲四小龙的香港和韩国基本上都允许制造企业接受不可避免的竞争,然后将它们的低成本业务外包到海外,目的地通常是中国内地。过去20年,香港很大一部分低成本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已经迁移至中国内地。香港转而发展服务业,尤其是金融业。

  长期以来,马尼拉一直自认为是亚洲的运输和通信中心,但是,美国的联邦快递(FedEx)已经把自己的区域分销中心从菲律宾迁至中国广州,还称”这是顺应制造业和贸易的趋势”。

  近年来,运输成本的降低和数字化分割了全球供应链,使产业的各个生产工序分布在多个国家,而非产业整体迁移。中国从中获得了大量电器的最终组装工序,它生产的电脑或MP3播放器等最终产品可能在多个国家间来回穿梭,装配不同的部件或添加不同的功能。

  在亚洲,许多国家面临最大的问题并不是如何与中国竞争以吸引外资,而是缺乏足够的技术把他们的原产品增值而最终陷入只能赚取较低的利润的代工作业。这意味着就算这些国家即便取代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他们还是无法摆脱发展中国家的命运。

  相反,目前中国建立起自己众多的产品品牌,积极推进产业升级,它已经不需要单纯依赖作为世界的工厂来发展经济。这意味着中国已经进入另一个发展的层次,脱离了初级发展中国家的行列。

  此外,对中国经济迅速成长的埋怨之言,并不客观和公道。

  10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人们都不陌生,当时正处在东亚崛起的高潮期,东亚崛起当时已经是国际普遍的共识。但也正是如此,国际游资开始在东亚悄悄地布局,利用了一次短期债务的失衡,给予了一次蓄意的沉重打击,不仅在资金上大量地突然抽走,而且在国际舆论上制造了极大的声势,通过舆论影响市场的心理和制造危机感,加速资金的抽逃,从而使局部的金融失衡演变成全局性,危害更广的金融危机,东亚各国对此记忆忧新。

  正是中国在这场蓄意打击东亚崛起的事件中,坚持人民币不不贬值,没有落井下石,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