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7-04-26
【来源:中国信息报】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消费品市场承接近几年稳中趋旺的发展走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3827亿元,同比增长15.9%,比上年同期加快2.4个百分点。消费正在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扩大内需政策产生积极效应,老百姓的腰包鼓了、后顾之忧少了、消费信心增了,城乡消费品市场均保持了旺盛增长
大量的统计数据显示,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扩大内需政策对扩大居民消费创造了必要条件,并产生了积极效应:城乡居民的腰包鼓了、后顾之忧少了、消费信心增了。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3.2%,增幅高于上年同期3.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14.8%,高于上年同期3.4个百分点,为改革开放以来最高增幅。受今年股市持续向好的影响,多数股民、基民收益颇丰。而政府通过加大财政支出、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解决教育、医疗卫生、住房等领域的突出问题,降低了人们对未来风险的预期,消费者信心增加。三季度,消费者信心指数为97.0,比一季度提高1.2点。
消费是收入的函数,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对扩大消费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今年以来,我国消费品市场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速,其特点表现为:一是城市和农村消费品市场均保持了较高增速,且两者之间差距在缩小。前三季度,城市消费品零售额43331亿元,同比增长16.3%,比上年同期加快2.2个百分点;县及县以下零售额20496亿元,增长14.9%,加快2.6个百分点,农村市场的增幅快于城市,差距在缩小。二是一些价值量高、产业关联性大的商品消费快速增长。如前三季度汽车类商品销售增长38.1%,家具类增长38.7%,建筑及装潢类增长40.3%。三是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依旧保持较高的增速。前三季度,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8860亿元,增长18.2%。此外,较高的物价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助推了消费品市场的增长。
综观近几年消费品市场发展轨迹,消费已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并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起到积极的作用
自1998年,中央提出要把扩大内需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以来,提振消费一直是近年来我国宏观调控的重点之一。
自2004年5月份起,我国消费品市场开始摆脱一直徘徊在9%-10%的增长区间,进入了12%-13%的增长区间,显示出消费有所启动。
2006年我国消费品市场又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突出的亮点表现为农村消费品市场增长步伐加快。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比上年同期增长14.3%,增速加快0.7个百分点;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2.6%,增速加快1.1个百分点;与城市增幅差距由上年的4个百分点缩小到1.7个百分点。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运行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增大。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7%,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1.6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4%,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4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正在加强。这表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国民经济正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
事实上,国际经济教训和我国多年来的实践亦证明,长期依靠高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是不可持续的,最终会导致国民经济陷入困境。只有走消费主导型经济增长道路,才能有效地避免因国际环境的变化所引发的经济发展中的大起大落,才能牢牢掌握自己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动权。为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把消费拉动放在首位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经济发展的长远之计,政府应多管齐下,围绕消费作好投资文章
从目前来看,投资增长过快,贸易顺差过大等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但是,但从长远看,国内需求不足是我国经济面临的最大矛盾。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立足点,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尤其是在当前世界经济复杂多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扩大内需不仅是一个量的概念,而且具有突出的战略意义,关系到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因此,我们必须把扩大内需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走内需主导型经济增长道路,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我国城乡居民积聚的潜在购买力已相当可观。截至9月末,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已达38.30万亿元;截至9月28日,沪深两市市场资金存量约为14700亿元;中石油A股网上发行冻结了3.3万亿元资金……种种迹象表明,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