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7-04-25
【来源:中国商报】
IDC最新发布的报告称,2006年零售业整体IT规模为44.2亿元,到2011年这一规模将达到82.5亿元。零售企业的IT信息化建设越来越受到业界关注,为此记者采访了国内零售IT业著名专家牛东来博士。
记者:作为我国最早关注零售IT业的知名专家,首先请你结合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介绍一下我国零售业信息化建设的历程。
牛东来:从我刚刚出国进修计算机软件归来的1992年5月,开始筹备北京赛特购物中心进入到零售业的IT领域以来,一直都在流通行业,与其说是研究更不如说是自己亲身经历和体验了该领域的巨大变化。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开始进行零售业计算机应用的尝试,引进国外收款机,并自主开发了简单的零售终端管理系统(POS系统),从80年代末北京的友谊商店到1992年6月开业的燕莎商城,是我国较早进行零售业信息化建设的案例。
到了90年代初,我国的一些企业开始研发二类收款机,如中国计算机软件与技术服务总公司等。
从80年代到90年代初,是我国零售业信息化的起步阶段。
1992年12月开业的北京赛特购物中心,国内第一家全面引进国外三类收款机和POS系统,以及条码打印和扫描设备,还有打印带有价格条码标签的电子秤,是行业中第一个吃螃蟹的零售企业,引进的系统全部是英文的,自己做了部分汉化。开业时全部自己打印条码标签,条码利用率达到95%以上,是当时国内条码利用率最高的零售企业。
进入到90年代中期,随着超级市场的逐步发展,零售企业对收款机和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重视,同时出现了一些生产收款机的厂家和国内开发软件的供应商,国外的收款机厂商纷纷进入中国市场,东南亚厂商以及IBM的收款机相继进入中国。
国家对零售业信息化开始重视,当时的国内贸易部开始在行业中大力推广和引导流通行业信息化的发展,1996年在杭州召开的全国内贸系统科技大会,成为我国在流通行业大力推广和应用计算机技术的里程碑。
国家科技部和有关部门也加大了对流通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在一些城市开展了流通领域信息化示范工程的试点。
我国零售行业的信息化应用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培养了一批国内外的收款机供应商和国内的软件开发商,零售业的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
从90年代中到90年代末,可以认为是我国零售业信息化的初级阶段。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电子商务浪潮,为零售业信息化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我国流通领域的信息化快速发展。随着国外大批零售企业的进入,零售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信息化被作为提高竞争力的手段,成为零售企业必不可少的投入。特别是在连锁超市,信息化成为其基础设施不可分割的部分。
我国的零售业信息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从硬件到软件也逐步走向成熟,市场上不仅有国外IBM、WINCOR、NEC等收款机产品,也成就了像海信收款机这样的自主品牌产品。从软件市场看,具有优势地位的软件供应商也基本形成,有富基、长益和海信网络等等。
从目前看,国际上知名的软件商和咨询公司也加强了在零售领域的宣传和拓展,努力在我国流通行业发挥威力。像SAP、ORACLE、JDA等软件商,以及埃森哲、IBM服务部门等咨询公司。
进入到21世纪,零售业的激烈竞争以及电子商务、移动技术和RFID等先进技术的不断出现,促使我国零售业信息化进入到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记者:请你具体谈一谈信息技术或者说商业智能化管理的大发展,给我国零售业的发展到底带来了怎样的创新?
牛东来:前面谈到由于新技术的不断出现促使我国零售业信息化进入到快速发展的阶段。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设备的处理能力和存储能力得到提高,提升了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和精细化程度;网络技术的应用,使我们在管理中的数据快速传递成为可能,使数据共享成为现实,随着零售业集团化、大规模连锁化的发展,能够做到对下属各机构和门店的及时管理和信息反馈,提高了企业的沟通效率,降低了成本,并加强了与供应商的信息沟通,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电子邮件和移动技术的应用,搭建了与消费者之间沟通的桥梁,为个性化营销和一对一促销奠定了基础;无线射频RFID技术,将使流通行业在门店销售和物流配送方面产生革命性的变革,在验货、盘点、导购、结账以及入出库等各个环节,大大提高效率、减少差错;各种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促进商业的智能化,在计划、作业、管理和控制等方面,带来深刻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也将对商业企业的经营和组织方式,以及管理和业态的变革等,进行不断创新。
记者:近年来,我国零售企业信息化需求日益复杂和多样化,对从事零售IT服务的企业创新能力、研发水平和新技术应用等方面提出了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