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首页» 观点集萃

观点集萃

宏观调控功夫当在诗外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7-04-22

【来源:中国证券报】

目前,社会各方都察觉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然而如何医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最近,我们就此采访了长年从事银行业一线监管工作的深圳银监局局长于学军博士。

  2003年,许多研究机构及学者对经济景气是否来临依然莫衷一是,不少人还在担忧通货紧缩的影响是否过去。于学军就提出我国经济不是“景气有望来临”,而是“景气已经来临”,并且要密切关注经济过热,谨防房地产泡沫。

  汇率是本轮经济增长偏快的源头

  记者:近来,我们观察到一些奇怪现象,房价越调控越涨,流动性不断收紧但钱却不见少,关于通胀通缩、经济过热与否的争论此起彼伏。您能解释这是怎么回事吗?

  于学军:从2002年至今,我国经济持续数年保持平稳、均衡、高速增长,未有大起大落,这在改革开放后近30年的发展历程中极为罕见。而你所说的现象也引起了我的关注。我把这归纳为三点:

  一是固定资产投资表现为压而不降、危而不险。这与历次宏观调控相比大相径庭。几乎连续5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在25%以上的增长,到2006年其占GDP的比重已高达52.5%。这样高的比例,在任何国家、任何时期,都是难以为继的。对此,政府将压缩投资规模作为宏观调控政策的中心环节来抓,尤其是房地产调控政策更是接二连三。

  二是“高增长、低通胀”。经济过快增长,但CPI上涨却始终不高,尤其在2006年上半年之前,并且经常还受制于通缩阴影的威胁,直到2006年下半年之后才基本上摆脱了有关通缩论的纠缠。

  三是宏观政策调控面临复杂局面。例如,近几年我们虽然将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由6%提高到12.5%,利率也多次上调,但社会上资金泛滥、流动性过剩问题却没有彻底好转。

  这都说明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了许多前所未遇的新情况、新问题。

  首先,我认为净出口是本轮经济过快增长的源头,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膨胀只是一个表象。其次,流动性过剩由外汇储备巨额增加形成,而其国际大背景则是美元的过滥发行,近几年人民币基础货币投放中近90%由收购外汇而形成,结果致使人民币性质发生变化,即呈现出事实上的“美元化”特征,并直接反映到经济运行中,因此使以货币政策为主的宏观调控出现复杂化局面。第三,近期呈现出来的通货膨胀起因有粮食猪肉等涨价的结构性问题,但也有货币过多投放从而形成社会资金泛滥的大背景;第四,虽然净出口是本轮经济过快增长的源头,但其本质上却不是一个贸易问题,而是货币即汇率问题。

  货币相对于宏观经济,就像人体中的血液一样。这次我国出现的经济过快增长,相当程度是由外资大量涌入并形成巨大的投资需求所拉动,同时又造成由人民币置换外汇而导致流动性过剩,因此就相当于在经济中患了血液病。

  1 持续高增长是内外因素作用的结果

  记者:您的观点鲜明独特。既然是血液病,能否先向我们介绍一下此病的成因?以及何时染上这种疾病的?

  于学军:我认为,本轮经济高增长周期始于2002年。

  提出这个看法,估计会遭到多数学者的反对,因为在大家的印象中,那年正是我国经济增长困难并千方百计刺激经济走出通缩阴影之时。但2002年确实是我国经济增长由冷变热、货币供应由紧到松的转折年。有数据为证:2002年全国GDP增长9.1%,是1996年以来首次超过9%。货币供应量M2、M1分别增长16.9%和18.4%,增幅是1998年以来最高的,并且已经明显过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增长16.9%,不仅是1998年以来的最高增幅,而且也是之后直到2006年第二个增长高峰。外贸进出口增长21.8%,前一年只增长7.5%;贸易顺差增长34.7%,而在此之前从1998年开始却是连续4年出现增长下滑局面;外汇储备一年增加742亿美元,增长近35%,是空前而惊人的。并且,反映在外汇市场上出现了许多新现象,一是银行结售汇顺差大幅增加,达到649亿美元,其中贸易结售汇顺差是进出口顺差的2倍以上,即外汇顺差远大于贸易顺差;二是居民个人结汇剧增,增加2.5倍,而购汇则下降50%多,遂实现个人结售汇顺差158亿美元,是上年的7倍左右;三是因外汇充裕,这年允许中资银行购汇补充资本金等,相应抵消了一部分外汇储备增加额,若以2001年的相同口径计算则当年实际应增加近1200亿美元。此外,这一年美元汇率出现大幅下降,造成人民币对欧元、日元分别贬值14.4%和4.7%。唯一的负增长指标是物价指数,当年零售价格指数和CPI分别下降1.3%和0.8%,延续了前几年因亚洲金融危机而导致我国经济增长困难、出现通货紧缩的态势。

  到2003年时,经济回暖的势头已“暴露无遗”了。但当时许多研究机构及学者仍看不到经济形势中的巨大变化,原因在于我国经济增长发生了重大变化,一般消费品已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