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7-10-29
【来源:经济日报】
农村流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先导”作用。进一步搞活农村流通,繁荣农村市场,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引导农村消费,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日,记者为此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
程国强说,近年来,随着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逐步落实,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加快,多形式、多渠道的农产品购销体系初步建立,农村市场日趋活跃,涌现出了一批拥有著名品牌的流通企业。具体表现在:第一,农村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农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农村市场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第二,交易方式和流通业态进一步提升。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和小型超市、便利店等新型流通业态开始从城市走向农村。农产品交易由过去的传统集市贸易扩展到专业批发、“订单”购销、拍卖和期货交易等现代方式,农产品综合市场、专业市场、电子商务等发展迅速;农资连锁配送发展势头较好,分销、直销、超市、总代理、总经销等多种经营模式蓬勃发展。第三,农村市场主体呈多元化格局。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相关龙头企业,构成了农产品流通的主体。据统计,目前我国从事农产品购销经营活动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超过2万多个,从事农产品流通、科技、信息等服务活动的农村经纪人达600万。农资经营已形成由供销社农资公司、农资生产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多种市场主体、多种流通渠道共同参与的格局。
程国强指出,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相比,农村流通体系基础还比较薄弱,流通设施投资还有待加强,流通组织发育还相对滞后,流通效率亟待进一步提高。进一步推进农村流通体系建设仍然面临着一些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比如,很多地方的流通方式和经营业态仍然比较落后。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农村市场实行连锁经营的交易额占农村总交易额的比重不足10%,夫妻店、食杂店仍然是农村生活消费品流通的主要形式,农村超市等新型业态发展滞后。而且,由于交易方式落后,流通技术滞后,导致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环节上的损失率较高。
又如,存在发展不平衡、布局不合理问题。一方面,农村市场流通呈现出东大西小、东强西弱的发展态势。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型业态和交易方式在东部地区发展迅速,中西部地区相对比较缓慢;另一方面,大中城市的农产品集中消费地区,批发市场设施条件较好,农产品配送、零售网络比较健全;而农产品产地市场的基础设施条件、经济效益相对较差,特别是中部粮棉油、蔬果主产区以及西部特色农业地区的产地批发市场,交通、通讯和市场交易条件差,发展明显滞后。
再比如,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目前不少农村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的道路、供水等基础设施陈旧,电子信息、冷藏等设备设施不完善,服务功能单一,缺乏信息服务、质量检测、交易结算、垃圾处理等配套服务设施。部分农村市场的管理比较滞后,重收费、轻服务现象突出,沿街为市、占道为市的现象比较普遍。
程国强认为,发达的物流产业和完善的市场体系,是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必须强化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第一,加大农村流通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加大投入力度,拓宽投资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农村流通领域。继续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升级改造,特别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支持力度,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检验检测系统、仓储和运输等设施建设和改造,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安全卫生的全国性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网络。积极发展以鲜活农产品冷藏和低温仓储、运输为主的冷链物流系统,提高农产品冷藏保鲜能力与市场供应能力。扶持化肥集中产区和粮食主产区建设农业生产资料仓储、码头与运输等物流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信息与技术服务体系,形成具有辐射带动功能的区域性农业生产资料物流配送中心,构建支撑农业生产资料流通的配送、信息服务和技术服务平台。
第二,大力发展农村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推动交易方式、服务功能、管理制度、经营技术的创新,全面推进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村生活消费品流通网络建设。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创新流通方式,推进入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标准化和经营规范化,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培育品牌农产品。积极引导、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流通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长期产销联盟,建立农产品“从农田到城市”的直达快速通道,清除城乡流通壁垒,降低物流运输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