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7-10-25
【来源:南风窗】
中国特色
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句政治上的经典之词虽然后来成为很多官员的遮羞布,但在商业上,却实实在在地成为中国巨头们应手的武器。在几个有限的市场里,他们以此击溃和防止了跨国公司进入。
中国特色有时会使手握种种优势的跨国公司大惑不解。比如家电行业,价格可以如此之低吗?以精益管理法著称的日本家电企业巨头们可能想不到,他们居然会在一段时间之内被彻底赶出市场。他们永远也不会想到可以这样使用工人,一周7 天,十几个小时的加班,而工人,按照统治着55万人的巨型企业鸿海集团的台商郭台铭的说法,“不加班他们还不高兴”。而在房地产行业,手握重金的跨国公司发现他们就是莫名其妙地拿不到土地。就算利润再高,他们也只好在一边干看着技术水平低下的中国房地产商大发其财――这其中的秘密,每个中国人都心照不宣。
不过已经有人开始反思了,有技术能力的雇员们悄悄地从本土企业和港台企业流向了更为宽松的欧美企业。因为那里更加人性化,“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他们这样说,“我们应该有自己的生活。”
是的,没有人生来只是为了工作。但是为了生存,大多数中国人不得不更残酷地剥削自己。加班成了好员工的必要而不是充分表现,市场化后的教育扩招使得所有人充满压力,到2002年,首批扩招后的大学生毕业了。自此,不仅中国劳动力价格便宜,而且中国脑力工作者的价格也开始因为供应充裕而便宜,这使得中国人几乎无处可逃。到了2007年,中国首例技术人员过劳死的案例出现在华为。把竞争转化为雇员无休止的劳动和加班,这一朵恶之花终于结出了死亡的果子。
中国特色的另一面也在迅速成长,经济犯罪的面在迅速扩大。为了避开残酷的竞争,不断有人试图尝试越过道德和法律的界限去获得非法的超额利润。对成功和金钱的渴望使得像传销和抬会这样的违法行为不断出现,偷税漏税更是到处都是。当然,它们的出现促使中国成长,经济法律因它们而不断完善。一个计划经济下的中国在转型过程中因这些而痛苦,也因这些而向着真正的市场经济前行。
中国的后入世时代
2001年,中国入世了。
在中国入世之初,人们的预期是,中国入世会带来跨国公司大举进入中国市场,同时相当一部分中国企业可能会在竞争中被淘汰。
但实践表明,入世后,中国企业并没有因为竞争而淘汰。中国商业巨子如刘永行和任正非们的预言实现了。他们说,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以后在国内市场上的残酷厮杀,已经培养了他们在最差条件下生存的能力。反而是在政府领域,官员们必须去学习一个新的领域,政府必须保护中国企业在种种非关税壁垒面前不至受到巨大的损失。
只是有一个新的领域引起了巨大的关注,那就是在竞争中占不到优势的跨国公司们,以资本的方式来取得胜利,那就是收购。在巨额明晃晃的金钱和国外长期历史的品牌面前,相当一部分中国企业动摇了,背后的原因则是多层次的,作为中国经济中最有竞争力的一部分,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疲于越来越残酷的市场竞争、薄弱的政府支持、沉重的税负包袱和越来越多的外贸障碍,中国企业已经脆弱到一触即倒的程度。因此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选择退出市场。
以目前的形势来看,企业主中的退出者是有理由的。除了制造能力和品牌之外,中国企业在所有的方面都是后来者。在制造上,中国企业的利润极薄,因为一批玩具上的油漆不合格而造成的被召回,就可以使得广东一个叫利达的中型玩具厂老板自杀。我们可以想见,这种制造能力脆弱到什么程度。
时至21世纪,中国经济舞台上的三支基本力量:跨国公司、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仍然在苦苦地博弈着。但看起来,中国企业的形势仍然是不乐观的。在入世以后,凭借着垄断的国企已经开始面临新技术革命的威胁而有失掉其垄断地位的可能,但他们的效率提高速度远远低于他们的同行,更多的是成为资源的黑箱而不是福利的创造者;跨国公司凭借着新一代技术和更巨量的资本卷土重来,攫取着中国市场塔尖利润最丰富的那一部分,逼得以价格战为利器的中国企业们不得不悄然转向―― 连有价格屠夫之称的格兰仕,都在2004年悄然无声地完成了由价格战向附加值的痛苦转变;而民营企业只有一小部分凭借着自我的创新,在技术的门槛上一点点向里挪动,大部分仍在制造的泥潭里打滚。以苦力般的行为,为自己谋取一点点可怜的利润,随着中央政府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努力和外贸极限的到达,这点可怜的利润也摇摇欲坠:他们所能利用的城乡收入差距正在缩小,外出务工对于大量农民来说已经不是一件合算的事情,更多的人下海使得竞争进一步加剧,而市场,就算是全球范围内的市场,都已经到达饱和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