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首页» 观点集萃

观点集萃

关注CPI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7-09-18

【来源:观察与思考】

其实不难发现,伴随着CPI的攀升,小到方便面,大到房子,政府对于抑制涨价已经做出了许多。如今,虽然物价仍将保持上涨趋势,但在宏观调控的约束下,经济步入健康轨道、物价逐渐平缓并回落将成为必然。换个角度看,诚如一位分析人士所说的那样,“物价就像上飞的气球”,而此时,政府正努力地把它拽回地面,尽管艰难,但终将实现。

  当涨价潮水向我们涌来

  时间的钟摆已经指向下半年,中国经济的热度丝毫未减。继升值预期、流动性过剩、贸易顺差、国际热钱等之后,物价上涨在这个夏天成为整个中国最新的关注焦点。上自国家总理,下至普通百姓,从来没有这么多双眼睛紧盯着一个叫做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东西。

  8月,东莞市区光明市场每斤猪肉(精瘦肉)的售价涨到20元,再次创下历史纪录。根据国家发改委的监测,截至8月30日,全国36个大中城市猪肉(精瘦肉)售价平均为每市斤13.22元,比去年同期上涨了72.4%。

  一时间,涨势蔓延。禽、蛋、粮、油等其他农产品价格也顺势而上。

  很快,物价波动就反映在统计数据上。9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消息,标志物价变动、衡量通货膨胀高低的主要经济指标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8月份同比上涨6.5%,创1997年3月份以来的新高。

  5月,6月,7月,8月……CPI持续高企。

  为通货紧缩担忧数年之后,中国开始在这个负利率时代深切感受到物价上涨的压力。敏感的老百姓渐渐紧张起来,菜市场、办公室、公交车、大商厦、网络论坛……关于涨价的讨论随处可闻。为什么会涨价?6.5%意味着什么?其他东西是否也会跟着涨?全面通胀会不会出现?这个夏天,人们为涨价而悄然绷紧的神经,开始变得无比敏感和脆弱。

  涨价,动了谁的奶酪?

  2007年初,中国人民银行设定了3%的CPI目标,这一底线,也被认为是央行加息的“警戒线”。但从5月至今,这条警戒线却一次次地被轻松突破。5月,CPI增速首次越线,达到3.4%,6月再上新台阶,达到4.4%,时至8月,已是“连升三级”,达到了令人瞠目的6.5%……将CPI增速控制在3%警戒线之内,似乎已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8月8日,曾经一心力保3%的央行甚至发出了“防止物价全面上涨”的警告。

  而在过去的半年中,老百姓几乎是在一片“涨”声中度过的。

  市场上,粮、油、禽、蛋价格急剧上蹿。猪肉(精瘦肉)超市价格16元一斤,与去年同期的每斤八九元相比,价格贵了一倍;生鸡价格两个月前为每斤5.5元,如今已上升至8.5元;5升的福临门AE大豆油上涨近4元,现在的零售价是49.9元;去年8月新鲜鸡蛋的价格大约在每斤2.8元左右,如今市场报价为4.2元……

  大小饭店、餐馆也不约而同开始提价。无论是本地的拉面馆、快餐店,还是肯德基、必胜客等,价格都有所上涨,涨幅在每份、每个若干元不等。经常订外卖的消费者也陆续接到了涨价通知,每份外卖的价格涨幅在2―5元左右……

  与此同时,涨价潮水开始大肆蔓延:房屋价格、租金逐渐上涨;部分交通费用呈现上升趋势―民航燃油附加费上调、一些火车票出现涨价;高校收费日渐上涨,成为越来越多家庭所“难以逾越的门槛”;医疗费用高涨,老百姓开始害怕进医院……

  由于伴随CPI上涨的多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涨价直接影响着老百姓基本生活开销的账面数字。而这些生活必需品及其带动的其他产品及服务价格的急剧上涨,给居民生活带来的压力也是前所未有的。许多居民在谈到物价上涨时的普遍反映都是:生活成本明显增加了。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某网新闻中心联合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94.2%的公众认为自己的生活受到最近这一轮涨价的影响。调查还表明,对于这一轮涨价,近90%的人认为受影响最大的是低收入或中低收入家庭。以杭州为例,据相关部门统计,一个低收入三口之家,今年上半年因粮、油、肉、禽、蛋等主要食品价格上涨多支出175.35元,因水、电、燃料价格上涨多支出9.6元。

  面对突如其来的涨价潮水,许多居民只能靠“掐”来生活。而比焦虑更为可怕的,是老百姓基于涨价预期产生的心理压力。8月2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今年7月的消费者信心指数,数据显示,消费者信心指数结束了从2月到6月的持续升势,5个月来首次出现下滑―对大多数老百姓而言,与其说是为现在的价格恐惧,更不如说是在为未来的价格担忧。

  CPI还是核心CPI?

  7月中旬,国家发改委价格司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由于价格上涨具有一定惯性,初步预计全年涨幅可能高于3%。与此同时,业内专家普遍估计,接下来的几个月价格上涨速度仍将加快,CPI还可能继续攀升。

  C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