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首页» 观点集萃

观点集萃

零售业比拼亟须回到竞争力“原点”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7-08-29

【来源:中国商报】

在经历了一轮轮以“规模求效益”的“圈地圈钱战”之后,中国本土零售业开始回到“每平方米、每分钟”竞争力比拼的“原点”。

8月18日到20日,在深圳召开的“2007中国零售商大会”论坛上,无论是来自政府主管部门的领导、零售业界权威专家、学者还是企业界人士,在纵论中国零售业的宏观走势时都不约而同地提到同一个观点,零售业竞争应走出求“量”的误区,做“质”的文章,零售业要保持长期有序发展亟须在竞争效益上下功夫。

增速明显的背后

中国零售业的高速增长现象,显然不仅限于众多国际企业聚集的中国大城市,全国的零售行业都在为之兴奋。出席“2007中国零售商大会”的商务部部长助理黄海首先用一组增速明显的数据为大会奠定强势基调。

零售业增速如潮。2006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410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创1997年以来最高增长率。人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9元,比上年提高1.8元。

零售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持续提高。200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GDP的36.5%,剔除价格变动后的实际增长率达到12.6%,高于GDP增长速度1.9个百分点。零售业在全国新增就业人口中所占比重继续领先。

黄海指出,零售业发展推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金融、日用品销售增幅保持在20%至30%之间,汽车、珠宝等消费增长尤其加快。零售企业效益普遍改善,2006年中国连锁百强总销售规模比上年增长25%。各种零售业态共同发展,目前我国商业领域20多个零售业态,包括百货店、专业店、购物中心等共同发展,百货业走出低迷,区域型单店模式向全国型百货连锁模式发展。城乡结合发展快速,由于国家重视三农,推动农村产业的快速发展,城市与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速相差1.7个百分点,差幅比上年缩小。连锁经营扩大到整个零售业态。

可观的繁荣背后,却也有一些潜伏的隐忧。黄海指出,在零售业迅猛发展的同时,问题也同时凸现。

首先是国内消费需求增长滞后于投资和出口增长。黄海指出,2005、2006年我国进出口额分别增长23.2%和23.8%,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和2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只为12.9%和13.7%。黄海分析,重复投资造成生产能力过剩及损失浪费,出口快速增长形成的贸易顺差,都是这种需求增长结构导致的结果。

流通领域信用缺失现象依然严重。大量假冒伪劣和侵犯知识产权的产品实现销售牟利,零售企业任意占压资金、拖欠货款、做假账及促销中的价格欺诈、购物返券等至今未获解决。

流通环节多和流通成本高的问题仍然突出,尤其是物流费用高的问题。此外,零售业高级管理人才的缺乏问题日益凸显,高管人员跳槽现象频出。

黄海尤其提出,目前国内零售企业仍处于在拼规模和销售额绝对量指标的增长,而很多相对指标往往被忽视了。“国内零售企业应增强企业竞争力,进一步把企业做强,才能应对未来的机遇和挑战”。黄海表示,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零售业政策的出发点。

中国商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张庶平同样表示:“我们应更关注零售业质的提高,只有高质量的增长,才是可以持续的科学的发展。”

大不等于强

中国的零售企业“做大”情结素来很重,而政府主管部门以及行业协会、专家学者对此的关注也由来已久。但事实却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宋则所言,目前国内每年的企业排名诸如零售业百强、连锁百强等榜单,无不是以店铺规模数、销售额作为主要衡量的标准。

“要把‘质量’作为企业发展的评价标准,而非简单的数量和规模。”刚刚获得“2006-2007中国零售业年度人物”殊荣的宋则指出,中国零售企业还处于拼规模、拼销售额这种绝对量指标的增长上,而利润率、人均销售额、单位面积销售额以及各种配送率这些相对指标往往被忽视,企业的“强”并未能体现出来。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特约研究员、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委员张经则用一些让人尴尬的数字指出:大不等于强,而强是零售企业尤其是中小零售企业更要努力的方向。

“堪称国内百货连锁扩张模范的王府井百货公司,其12年的总营业额却只相当于沃尔玛的1%。中国4000多家中级以上旅行社一年7000多亿人民币的旅游经营额,不及纽约曼哈顿岛上10间国际旅行社之和。”张经直言,人们常常耳熟能详的“做大做强”对中国零售企业而言存在误导。

张经认为,单纯主张做大做强是中国零售企业的出路,容易使中国零售企业特别是中小零售企业走向一个盲目拼规模、盲目拼资本的境地。“在零售商业中,有形市场在市场的支持下跑马圈地,造成空市场和闲置市场逐年增加。而对于无形市场的理解更是浅尝辄止。有的人认为零售商市场是一个地方发展的标志和前提,造成包括大卖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