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7-08-20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3.4%、4.4%、5.6%,CPI涨幅一再试探人们的心理底线。2003年开始,中国连续4年保持了10%以上的经济增长,此后,经济过热与通货膨胀再次成为考验决策者宏观调控艺术的焦点问题。“遏制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成为党中央、国务院工作的重中之重,国家发改委也于8月初下令地方政府采取行动管控提价现象,并将此作为“政治任务”。央行“三率”齐动、财政部推出特别国债等等一系列措施,也表明了政策层宏观调控的决心。
调控的意义不止于经济运行本身,更在于稳定人们的心理预期。与中央政府各项调控政策并行的还有各地方政府稳定物价的政策,从成本到价格,“政府之手”随处可见。针对CPI走高、农副产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涨,管控价格无疑是最有效的手段,而要深度调理宏观经济,针对价格的调控恐怕不如针对价格的改革更加有效而长远,让“政府之手”辅助“市场之手”,标本兼治,从而给人们以展望良性发展的信心,是调控的当务之急。
“高增长低通胀”的格局还能否持续?宏观经济是否会走向过热?如何调理当下的宏观经济?如何认识和应对价格的快速上涨?针对这些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问题,本报特别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余永定(余永定新闻,余永定说吧)、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亚洲区首席经济学家陶冬、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亚洲开发银行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进行深度分析,是为21世纪北京圆桌第144期。(周慧兰)
一 通货膨胀有多远
《21世纪》:8月13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7月份的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5.6%,这是否意味着通胀难以避免?您如何判断接下来的价格趋势?
庄健:一般来说宏观调控有四大目标:GDP增长、物价、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其中经济增长和物价是判断宏观经运行状况的最重要两大指标。尽管目前按国际上通用方法定义的中国CPI上涨5%以上,达近十年来的高位,但与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中期的两次明显通货膨胀相比,目前的物价上涨水平还是比较温和的,还处于一种良性通货膨胀状态。
我们有必要简单回顾改革开放29年来中国所经历的两次明显通货膨胀情况。第一次发生在1988-1989年,这两年的CPI上涨率都超过18%;第二次发生在1993-1995年,1994年的物价上涨水平曾高达20%。
第一次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在于消费需求膨胀。那时,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刚刚开始,居民收入得到补偿性的较快增长,而价格又实行双轨制,老百姓的收入、消费和生活水平都相差不多,消费难以拉开档次,当物价出现较大幅度变动的时候,大家就很集中地购买普通消费品,形成抢购风潮,进一步推动物价上涨。
第二次通货膨胀由消费和投资双膨胀引起。由于当时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增长都过快,导致CPI和生产者价格指数(PPI)都以较大幅度上涨。进入新世纪以后,伴随收入分配状况的变化,居民之间的收入水平和消费结构都发生了较大变化改变。由于人们的消费结构升级,集中式的排浪型的抢购风潮很难再现,目前相对过多的资金(人们普遍用流动性过剩来描述),不再单纯追逐消费品,而是追逐包括房子、股票等保值增值的资产,从而导致了资产类价格的上涨。
此轮涨价与2004年类似,都是从食品价格上涨开始,但两者也有所不同,2004年除了粮食外,煤、电、油、运等都出现了供应紧张,物价上涨的范围很大,而这一次基本上是食品价格这一单纯因素造成的,我们很少听说哪个地方拉闸限电,总的来说物价上涨所波及的范围不是很大。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数工业产品的生产能力在近些年得到了长足的增强,来自国内外厂商的竞争十分激烈,厂家首先想到的是趁机占领这块市场,而不是为了跟风涨价失去这块市场,从这个意义上讲,在食品价格明显上涨的同时,还有不少产品是处于供过于求或者是产能过剩状态。因此,我国很难再现1980、1990年代高达两位数的需求拉动型的高通胀。
从目前趋势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