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首页» 观点集萃

观点集萃

CPI数字背后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7-08-20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07年已然过半,中国经济热度不减。

  流动性过剩、升值预期、国际热钱、贸易顺差等问题之外,6-7月份,物价上涨又成了公众关注的焦点。

据统计,我国价格总水平在2005年上升1.8%、2006年上升1.5%的基础上,今年以来出现显著变化,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出现较大幅度上涨,1-6月份平均上升3.2%,其中6月份同比上升4.4%,到7月份则上升了5.6%,已经成为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的突出问题。

  价格总水平上涨主要是由于食品和居住类价格上涨引起的。1-6月份食品类价格上升7.6%,影响价格总水平上升2.5个百分点;居住类价格上升4%,影响价格总水平上升0.53个百分点。

  这一轮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既有国际市场涨价的影响,也有成本增加的推动;既有供求关系变化的影响,也有个别经营者不当行为的推波助澜。

  中国经济是否在由偏热走向过热?CPI数字高涨的背后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资产价格上涨速度如此快速?为什么流动性过剩依然未得到有效遏制?现实的中国又能从过去的亚洲危机中吸取怎样的经验?

  本期,我们特别策划“中国经济热度”专题。

  ・前言・

  近两个月来,肉蛋粮油的价格上涨,成了百姓居家过日子越来越关心的话题。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7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总水平比去年同月上涨5.6%,创出1997年2月份以来的新高。

  在各项数据中,食品价格上涨15.4%,非食品价格上涨0.9%。其中,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45.2%,鲜蛋价格上涨30.6%。看来,7月CPI上涨的最主要原因,仍然是由于食品价格的拉动。

  5月,3.4%;6月,4.4%;7月,5.6%……

  物价上涨的原因何在?5.6%究竟意味着什么?是否会从食品类蔓延到其他商品?是结构性上涨,还是恢复性上涨?这对中国经济有哪些影响?是否会出现全面通胀?全球普遍通胀的压力下,中国能否独善其身?

  近日,本报诚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经政所所长余永定(余永定新闻,余永定说吧)、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和清华-布鲁金斯中心主任、美国布鲁金斯学会资深研究员肖耿对上述问题作出讨论,以期对人们理解当下经济局势有所助益。是为本期天下论衡。

  1. 5.6%的涵义

  《21世纪》:7月份的CPI统计数据达5.6%。您怎么看待这个数据?

  余永定:CPI在欧洲,中央银行的通货膨胀目标是2%,大多数发达国家所能容忍的通货膨胀率在3%左右。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中国保持了3%的通货膨胀率,稳定的通货膨胀预期是决定一个国家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我们绝对不能丢掉来之不易的稳定通货膨胀预期。一般来说,面对2006年下半年以来不断攀升的CPI,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应该进一步收紧。

  肖耿:因为食品在CPI中占很大比重,而7月份个别食品价格上涨非常快,所以7月份的数据高是意料之中的。

  但7月份CPI达5.6%,也可能反映了几个更深层的情况。一方面是个别农产品的供给短期内出现了问题,这可能是季节性的、突发性的,造成了食品价格突发性的增长。另一方面,应该看到也有可能反映结构性的价格上涨,就是消费产品价格由于预期到工资的上涨,而普遍上涨。

  如果是工资上涨导致的结构性价格上涨,5.6%这个数字是很正常的,不可怕。但问题在于如果当结构性通货膨胀达到5%的时候,银行利率就必须跟着结构性通胀的预期一起涨上去,如果不涨上去的话就会导致负利率,从而会刺激投资、刺激消费,出现楼市、股市等资产泡沫,这将导致资产价格扭曲。

  哈继铭:我同意这个观点。我认为近期较高的CPI背后有许多暂时性的因素。而结构性方面,食品上涨依然是推动CPI同比增速明显回升的主要原因,非食品保持稳定。统计数据表明,7月食品同比上涨15.4%,比6月高4.1个百分点,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非食品同比仅为0.9%,比6月同比1.0%放缓了0.1个百分点。

  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认为,粮食价格上涨与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相关。我国政府目标是确保耕地18亿亩的底线不被突破,而耕地面积近年来逐年下降,已接近这一红线。

  《21世纪》: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