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7-08-20
【来源:经济日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贸易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更深层次地参与国际分工的同时,涌现出了一批规模较大、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服务贸易企业。
一般来说,服务贸易包括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4种模式。就具体行业而言,服务贸易包括商业服务、通信服务、建筑及有关工程服务、销售服务、教育服务、金融服务、健康与社会服务、旅游相关服务、娱乐文化和体育服务、运输服务等。目前,服务业在经济发达国家经济结构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服务贸易已经成为国际贸易领域内最广泛的一种贸易方式。国际经验表明,推进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不仅有利于转变贸易发展方式、缓解就业压力,而且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而言,加快发展服务贸易的现实意义在于:
一是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这些年来,我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在我国有了较大的发展,竞争力不断增强。但与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相比,我国服务业的比重仍然比较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产业结构优化的任务仍然比较艰巨。加快发展服务业,优化产业结构,仍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任务。要通过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服务业发展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促进我国制造业与服务业有机融合和互动发展,降低经济发展中的交易成本,提高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效率,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有助于有效缓解就业压力。服务贸易的发展和深化,有利于扩大就业,缓解就业压力。在服务贸易的4种模式中,跨境交付和境外消费主要是指服务本身的跨国移动;商业存在指通过服务提供者的跨国移动并且设立固定的服务机构来提供跨国服务;自然人流动指服务提供者跨国从事相关的服务活动。其中,商业存在能够通过设立长期机构来吸引当地的劳动者进行就业,而自然人流动则可以通过派遣专业技术人员出国工作来扩大劳动力需求。加快这方面服务贸易的发展,将会有效扩大我国的就业规模,有效地增加就业容量。
三是有助于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服务贸易的发展和升级能够有效推进我国对外贸易从劳动力资源优势逐步向知识和技术优势转变,从而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的技术层次和核心竞争力,转变对外贸易的发展方式。尤其是加快以金融、保险、计算机信息、通信等领域为主导的现代服务贸易的发展,能从更深层次上促进我国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因此,应扩大工程承包、设计咨询、技术转让、金融保险、国际运输、教育培训、信息技术、民族文化等服务贸易出口。应建设若干服务业外包基地,有序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积极稳妥扩大服务业开放,建立服务贸易监管体制和促进体系。
当前,加快发展服务贸易,应注意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要积极推进国际区域经济合作。要统筹规划并稳步推进贸易、投资、交通运输的便利化,积极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加强对话与协商,发展与各国的双边、多边经贸合作。积极参与多边贸易、投资规则制定,进一步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
二要充分抓住服务贸易的国际产业转移机遇。新的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金融、保险、信息技术等知识和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将成为未来世界贸易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要把握国际服务贸易产业转移的机会,在传统的运输服务和旅游服务等服务贸易继续保持一定优势的同时,加大金融、保险和信息技术等现代服务业部门的投入,充分挖掘自身的区位优势、人力资源和成本优势,通过积极承接发达国家服务业外包业务,不断加快服务贸易的发展。
三要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服务贸易的微观主体,服务业企业的技术水平高低十分关键。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的水平,就要着力提高相关服务业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发展货物贸易的国际经验也表明,跨国公司的技术外溢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企业自身所拥有的自主创新和研发的能力。因此,只有在改造业务流程和业务外包的基础上,加快从生产加工环节向自主研发的延伸,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降低对资源消耗的依赖性,增加产品的技术附加值,才是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正确选择。
四要加快专业人才培养。现代服务贸易更加强调人力资源优势。特别是以金融、保险、信息技术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更加需要拥有高层次的知识和技术水平的专业人才。目前,我国虽然拥有劳动力资源的数量优势,但是符合现代服务业要求的专业人才仍然相对欠缺。因此,把劳动力资源的数量优势转变为质量优势,对于服务贸易发展,尤为迫切。
文/余荆圃&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