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首页» 观点集萃

观点集萃

花旗:"猪肉冲击"折射出市场的低效率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7-03-30

【来源:财经】

  正当人们试图解释中国过去几年的高增长为什么没有带来高通胀的时候,通货膨胀悄然来到了我们的面前。更让人出乎意料的是,导致CPI连续突破3%和4%大关的不是预期中的流动性过剩或能源价格改革,而是猪肉价格领衔的食品类价格的快速上涨。消费者价格指数从去年全年的1.5%提高到了今年5月份的3.4%和6月份的4.4%,与此同时,6月份的猪肉价格同比上涨了35.7%。

  对中国的大多数消费者而言,猪肉在肉类产品中的地位如同大米在粮食中的地位。平均来说,猪肉消费大约占了肉禽类消费量的60%。去年全国的猪肉产量为5200万吨,大约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这足于说明'猪肉冲击'的威力。

  为什么是猪肉价格?

  关于近来猪肉价格暴涨的原因有很多。首先,粮食价格特别是饲料价格的上涨挤压了养猪的获利空间,是典型的成本推动价格变化。玉米价格从去年年底开始上扬,部分是受到国际市场价格提高和国内生物燃料(如玉米转化为乙醇)项目的影响。由于玉米经常是猪饲料的主要原料,玉米价格上涨一般来说可能推动猪肉价格的上涨。

  第二,今年才为大众所知的猪蓝耳病在去年就已经大面积发作,降低了生猪存栏量。

  第三,由于过去几年禽流感的蔓延,上千万只鸡鸭被销毁。大量消费者也因此减少了对禽类产品的消费转而更食用更多的猪肉。

  然而,更为重要的原因是,2005年在中国一个偏远乡村发生的偶然事件可能是引发这次猪肉涨价的元凶。这一年的6、7月份,在中国最大的产猪大省之一四川省,206人感染了猪链球菌,并最终导致了38人死亡。养猪农户和无证私贩的非法屠宰被认为是造成这次病菌感染的主要原因。为了避免感染的再次发生并确保当时国庆节前猪肉供应的质量,2005年9月中国政府迅速采取了措施在全国范围打击非法屠宰行为。

  在这次打击之下,那些从养猪农户购买生猪并在市场上出售猪肉的私人商贩们很快被清除掉了。尽管没有统计这次打击将多少无证私贩赶出了市场,但商贩数量的减少令数量众多的散养户发现,出售生猪变得很困难了,结果造成了生猪价格的急剧下降。猪肉的生产价格在2005年第四季度开始下降并在2006年第二季度触底。价格下降打击了农民养猪的积极性,生猪存栏大幅度下降,猪肉供应的减少使得价格从2006年第三季度才从底部慢慢回暖。

  如果说生猪市场是有效的,生猪存栏的下降可能早就应该在猪肉价格上有所体现,价格的先导作用会引导生猪生产者提前增加生产,从而起到平滑'生猪周期'的作用。

  通货膨胀在下降之前可能还会进一步走高

  我们认为,由猪肉拉动的通货膨胀有可能会在从现在到9月之间见顶,然后逐渐下行。支持上述观点的原因包括:

  第一,据估计,要使生猪养殖有利可图,猪肉/粮食价格比必须在5.5以上。最近十二个月这一比例都达到了这个标准,因此许多农户有可能从今年年初开始养殖生猪。然而,大概要到八、九月份的时候,新鲜猪肉的供给才会上升,从而使猪肉价格得到稳定。

  第二,养猪业的特殊之处在于生产周期长。从开始培育母猪到最终增加猪肉市场供给的周期跨度大约耗时13个月或更长。由于养猪的利润受到屠宰方的大幅挤压,养猪农户开始大量宰杀母猪止损。据估计,全国范围内2006年全年母猪存栏量下降了10%。现在开始,为了鼓励母猪饲养,政府为母猪防疫提供了10亿元的补贴,但在仔猪价格开始下降之前,生猪养殖户的积极性仍然难以快速提高,高企的猪肉价格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第三,高企的猪肉价格很可能会减少对猪肉的需求。有估计表明,中国消费者对猪肉消费需求随收入增加而增加,同时猪肉需求的价格弹性较小,但是近几个月来如此猛烈的肉价上升必然会减少猪肉的需求量。

  第四,猪肉和肉禽之间的替代效应也会减轻猪肉价格上升的压力。根据中国人的消费习惯,猪肉和肉禽之间的替代性比猪肉和牛肉之间的替代性更高,而肉禽的生产周期则远远短于猪肉。

  猪肉价格与通货膨胀存在继续上升的风险

  一些因素,包括市场的低效率、天气的不确定性和能源价格改革的推进,都可能影响到对猪肉价格及通货膨胀走势的分析。

  首先,在一个无效率的生猪市场环境下,农户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对价格上涨的冲击做出响应。受信息不透明、农户缺乏组织、生产者与消费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