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7-07-18
【来源:市场报】
资本没有国界,但资本的持有者却属于各自的国家,此次达能与娃哈哈争端,的确引起了人们对民族品牌如何在开放环境下持续发展的反思。但是,过度强调这种“资本肤色”的不同,却容易将问题引向不必要的反面。
此次争端发生以来,娃哈哈方面发布的公开信及声明中,不时出现“你(达能)令人发指的行径可与鸦片战争时期的八国联军媲美啦”、“达能滚出中国”、“跨国公司在中国不劳而获”等言论,通过媒体和网民的追捧与放大,掀起了针对国际资本的强烈民族情绪。甚至重庆涪陵、湖北红安、河南新乡等娃哈哈投资地方的政府也对此口诛笔伐,发表公开声明对达能进行抨击。
一方是进入中国最早、最成功的跨国企业,一方是享有巨大声誉的企业家,达娃之争的进展以及中国媒体的报道,引发了国际企业对中国投资环境的忧虑。英国金融时报、亚洲华尔街日报等知名财经媒体在评论中认为,“达能娃哈哈的冲突不断升级表明,外国资本在中国成立合资公司风险巨大”。法国论坛报则在报道中不无忧虑地表示:“是不是中国经济发展得已经很强大了,他们不像以前那样需要外国资本了”?
达娃之争反映了新的经济发展阶段中,外来资本与本土经济“合作中有竞争”的新局面,值得引起政府、学界、业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与思考。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现实表明,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离不开开放的、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不管黑猫白猫,会抓老鼠就是好猫,对不同肤色的资本持有者需要平等对待。尤其是各地政府,更应该给企业以足够的市场自由空间,用充分竞争代替过度保护。从这一点而言,浙江省与杭州市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商务部在达娃之争中一直保持着不干预的状态,让市场的事情由企业主体依据相关法律在市场中自行解决,无疑做出了个好榜样。
随着相关仲裁及法庭判决的相继出台,达娃之争终将落下帷幕,这将同时引发我们对全球化竞争中民族经济发展的思考。对企业而言,以诚信的态度积极融入国际商业规范,尊重并参与游戏规则的制订;对政府而言,摒弃行政的过度保护,在制订相应制度基础上给予企业充分的自由;对公众而言,加强对契约至上理念的认同,学会本土品牌与外来资本共赢发展的平衡。这些无疑将成为保护我们在国际合作中的利益、促进民族产业自主与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毕竟,在市场经济中,制定游戏规则者就是占有发展主动权者。
文/庞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