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首页» 观点集萃

观点集萃

打造国有商业航母只走对了第一步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7-06-27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继上海百联之后,武汉、北京、重庆等大城市开始加大国有商业资源的整合力度,纷纷推出超大级商业航母。一系列眼花缭乱的兼并重组的背后,隐约可见国家开始对国际金融和行业资本拼命抢夺我国流通渠道的担心和欲遏止此种趋势而作出的努力。

  今年,民营资本在创业“原罪”和国际资本威胁利诱的双重压力下,在不堪重负的经营压力下,纷纷放慢扩张步伐,有的出了催债的事件,有的甚至贱卖或倒闭,稍大点的如天津家世界,还有那些规模比较小的如山西山姆士、深圳兴万家、厦门闽客隆。台商已经基本上卖光了,先有大润发卖给法国欧尚,乐购卖给英国特易购,而今好又多卖给了美国沃尔玛。那些经营稍好点的也都想方设法到香港地区去上市,成为国际金融资本的盛宴,如北京物美、北京京客隆、南京金鹰、杭州银泰、佳华百货等,真正纯正的中国大型零售商似乎成了稀缺资源。

  眼下,越来越多的人担心中国的本土商业是否会成为开放的牺牲品,担忧没有超级长线资本进驻的本土商业何以抵抗来自疯狂扩张的国外超级大鳄的蚕食,感叹我国民营资本的弱小和先天不足。而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打造重量级国有商业航母的举动就格外引人注目。这让我们仿佛感觉到了无形之手之外的一股波涛汹涌的巨大潜流,它所发出的强烈信号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

  这对零售业全面开放的最大受益者外国零售资本具有强大的威慑作用,可以预见的将来,后者将遇到来自国家力量的更为强大的挑战。笔者一直认为,当自由市场规则明显有利于占尽优势的庞大的国外资本,当博弈双方力量相差太悬殊,而这个行业又事关国家经济安全的时候,通过国有股转让方式的国家资源的整合也许是离市场方式最近的一条改善实力平衡的捷径,这远比易于触动人们神经的《反垄断法》要来得立竿见影,这也是国际巨头们最不愿意看到的。

  尽管打造国有商业航母这种做法看似有背时代潮流,必然也会遭到来自市场经济推崇者们的质疑和反对,但在一个已然充分竞争的行业,反其道而行之在笔者看来反而是很有创新的化解行业安危的良方。

  需要引起高度关注的是,国有资源的整合绝不能丧失国有资本的控股权,对于零售行业来说,全面开放背景下,所谓的MBO或许是一个误区。大门敞开之前台资的大肆扩张成为了后来外资进入中国的最出色的扩张手段,我们已经交了沉重的学费,再不能重蹈覆辙。

  当然,整合要有效率。国有企业的最大问题在于体制障碍和低下的运行效率,但国有资本作为投资人完全可以通过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分离,政企职能的绝缘来进行市场化的管理,不断提升自身的运行效率。利用行政力量对国有资产进行整合很有必要,能够在短时间内做大,但还是依靠行政力量和行政思维去经营整合后的优良资产那就大错特错了。

  同样需要引起人们注意的是,在打造国有商业航母的过程中存在很明显的不符合市场逻辑的资产整合。如某地打造了一个食品生产性企业大集团,同时也集中了不少流通资源。事实上,世界上所有国际零售巨头中还没有一个同时直接从事大量食品生产的,生产和流通完全是两码事。各流通业态包括大卖场(世纪联华、农工商)、GMS(华联吉买盛)、超市(联华、华联)、便利店(快客、好德、可的)分属两大流通集团,这种状况个人认为并不合理,是有悖于市场原则的,所有流通业态整合成一个集团才是明智之举。

  目前,凡是重组后的新集团的高级管理层基本上还都是行政任命,管理体系没有发生根本变化,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纠缠不清的利益关系,使洋人羡慕不已的优质资产和庞大的中央采购能力无法得以发挥,使专业化管理难以实现,国有资本的控制权和股东利益最大化之间始终无法取得较好的平衡。

  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已经成为耳熟能详的词汇。当务之急,应该是让优质的国有资源按照市场的法则去组合,让这些优化组合后的资产让市场上最能干的人去经营。我们既然有魄力和能力打破利益关系的阻挠创建国家和区域级商业龙头,勇敢和坚毅地迈出了第一步,那么,就没理由不能跨出优化组合、任人唯贤、专业化管理的第二步。

文/丁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