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7-06-12
【来源:经济日报】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要求“必须强化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我国基本形成多层次、多类型、多渠道、多主体的农村流通体系新格局,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农村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05年我国县及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2万亿元,比1995年增长1.7倍。交易方式和流通业态逐步提升。农产品交易由过去的传统集市贸易扩展到专业批发、“订单”购销等现代方式,连锁经营、超市、便利店等新型业态开始走向农村市场。农村市场主体呈多元化格局,多种市场主体也发展迅速。
但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农村市场体系不健全,流通方式落后,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基础薄弱,在根本上不适应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一是城乡市场规模差距呈继续扩大势头。占全国65%的农村人口,市场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足25%。二是农村市场主体规模小、实力弱,大市场与小生产的矛盾突出。三是流通方式与经营业态仍然较为落后。实行连锁经营的交易额占农村总交易额的比重不足10%,农村日用消费品90%以上通过对手交易销售,夫妻店、食杂店仍然是农村生活消费品流通的主要形式。四是农村市场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目前农村流通设施建设未纳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安排,多年来国家投入不足、建设滞后问题严重,农村人均商业面积仅约为城市的1/10。
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发展现代流通产业,对于促进农民增收、繁荣农村市场,保持农业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建设发达的流通产业和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必须切实采取以下政策措施:
加大农村流通设施建设支持力度。一是加大投入力度,将农村流通设施建设纳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范围给予支持,拓宽投资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农村流通领域。二是继续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升级改造,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支持力度。积极发展以鲜活农产品冷藏和低温仓储、运输为主的冷链物流系统。三是扶持建设具有辐射带动功能的区域性农资物流配送中心。
大力发展农村现代流通方式。一要对农资和农村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实行企业总部统一办理工商注册登记和经营审批手续,大力发展农村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二是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创新流通方式,推进入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标准化和经营规范化,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培育品牌农产品。三是建立农产品“从农田到城市”直达快速通道,形成畅通、便捷、低成本的城乡农产品物流网络。四是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农资流通体系,提高大型连锁化农资流通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五是加强农村日用品连锁配送经营网络建设。
积极培育农村流通主体。一是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流通合作组织,支持农民跨区域成立农产品产销合作组织。二是加快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和农村各类流通中介组织。三是支持中小型农村流通企业发展。
加强农村市场流通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加强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整合现有信息资源,建立起既能为农民提供农产品交易服务,又能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服务的信息平台。二是要创新信贷服务模式,探索部门或单位为企业提供贷款担保的信贷方式,满足流通企业资金需要。三是继续推动建立全国性支持鲜活农产品运销的“绿色通道”,对运输鲜活农产品的车辆给予降低收费标准甚至免除通行费的优惠,真正实现省际互通。
文/程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