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7-03-10
【来源:金融时报】
联想集团收购兼并IBM的个人电脑业务,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个并购案例。而近一年来中国企业并购的风云人物则是海南航空集团董事长陈峰、中石化集团董事长陈同海、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郭树清、中集集团总裁麦伯良、华为集团总裁任正非、中国银泰董事长沈国军、沙钢集团董事长沈文荣、无锡尚德董事长施正荣、苏泊尔董事长苏显泽、三一集团执行总裁向文波。于2007年6月6日至6月7日在天津滨海新区举行的中国并购年会上,这十位企业家当选为2006年中国十大并购人物。
中国加入WTO过渡期终结以后,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速,中国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并购及其融资环境成为国内外企业与金融界共同关心的问题。本届中国并购年会主办方全国工商联并购公会及《英才》杂志称,褒奖不仅仅是对十位并购人物的认可,更是对中国2006年并购市场的认可。
并购的划时代意义
20世纪至今发生过许多重大事件,其中一些是引领世界历史潮流的,最明显的就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有三个标志性的事件:第一个标志是全球化大市场的形成,第二个标志是信息高速公路即互联网诞生及被广泛应用以后的全球信息化,第三个标志就是全球性企业的诞生。三个标志中最根本的是全球性企业的诞生。全球化公司的第一个特征就是生产要素从资本、技术管理一直到市场整体的要素都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第二个特征就是企业的机构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包括研发、生产、管理等等都在全球展开;第三个特征是人力资源特别是经营管理层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第四个特征是公司资本持有者的全球化。全球性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分工协作,基于此,全球化就形成了。
全球化是当前最先进的生产方式,更是一个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是主动参加全球化还是被动参加?是消极参加全球化还是积极参加?如果我们能够积极参加,那么我们就将获得全球化这样一个先进生产方式所创造的神奇。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诞生的巨大并购,正是全球性公司诞生和全球化产生的动力所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刘吉为此在年会上呼吁,我们要想共享全球化的效应,就一定要早一点儿进入,早一点儿参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并购。
并购需要创造价值
随着中国市场的对外开放,随着中国本土企业走向国际,随着国内企业以及行业的整合,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进入到并购浪潮中。
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涉及中国企业并购的案例金额超过280亿美元,2006年涉及重要企业并购的案例已经超过330亿美元。
并购需要为企业创造价值,应该给股东带来回报,但是实际上大多数并购案却是不尽如人意的。在国际知名咨询公司埃森哲的150个并购案例当中,符合原来预期的只有约17%,企业通过并购带来微弱回报的只有33%,剩下的另一半可能是不如意的,甚至有的还损毁了股东的价值。
为什么一些并购会失败呢?根据埃森哲的专家在并购年会上的分析,首要原因是收购方在前期对并购的规划没有做充分,有的企业甚至对为什么要并购根本没有想清楚,有的对并购以后的整合所带来的挑战有所低估;并购双方管理架构不明确,以至于并购后的组织权责关系模糊,存在很多不确定性;缺乏有效的沟通计划,包括并购后内部的沟通,包括对外的沟通如对关联单位、客户、供应商这样的沟通,以至于失去了人心,甚至丢失了客户,丢失了市场;有的企业过度注重并购交易本身而忽略了企业自己的日常运作;很多并购企业在并购以后虽然说产权交接了,财务报表合并了,但还是两个独立的企业在各自运作。
在国际上,并购的动力有的是为了产品,有的是看中了市场,有的是看中了客户,有的是看中了技术。而中国企业并购更多的是为了做大,或者是为了走向国际。做大、走向国际没有错,但是为了做大而做大,为了走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