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首页» 观点集萃

观点集萃

微观消费环境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7-03-07

【来源:《学会通讯》2007年第4期】

  一、目前我国微观消费环境状况

  居民消费环境可以分为宏观与微观两个部分。宏观消费环境即是居民消费的大环境,是指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影响国民消费的各种宏观因素,如居民总体收入水平的上升状况、国民收入的分配状况、居民消费支出的分配状况(住房支出、教育支出、医疗支出在消费中所占的比例)与国家社会保障水平等。而微观消费环境主要是指居民实现消费的过程中所受到的种种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硬环境与软环境两部分。硬环境是指人们实现消费时场所的环境状况。例如,购物、餐饮、娱乐场所的分布使人们消费是否便利、是否舒适、是否具有特点,从而使消费者愿意来此场所消费。而软环境则是指直接影响消费者消费意愿的其他非收入因素,主要包括影响消费者消费心理的种种环境因素,如产品的安全性、产品和服务的普遍质量、生产与销售企业的诚信状况、政府的促进或者抑制消费的种种政策、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环境等。总之,宏观消费环境主要决定居民有没有可能消费,而微观消费环境则决定着居民的消费意愿能否实现和消费过程能否完成。

  目前我国居民的微观消费环境不容乐观,城乡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假冒伪劣商品与劣质的服务,特别是乡村市场上价格低廉的商品十有八九是劣质产品;大量的产品制造商、经销商、服务供货商以虚假的广告宣传欺骗消费者,让消费者防不胜防;城市的大商场里,打折、甩卖、买若干送若干等,不少是忽悠消费者的价格欺诈;从购买上百万的商品房到几万至几十万的轿车,再到人们日常消费的食品、保健品、药品及各种耐用消费品,消费者无不提心吊胆。一些垄断企业明着高收费,一些教育、医疗机构暗着乱收费,许多商品与服务已经大大超出了其成本和偏离了其应有的价值。

  微观消费环境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就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全社会普遍缺乏诚信。按照经济学的逻辑,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生产和经营的目标是谋求利润最大化。如果没有其他约束与限制的话,企业就可以不择手段地去实现上述目标,包括使用欺骗性的广告宣传、生产制造假冒伪劣商品,以及进行价格欺骗等手段。而在我国目前市场经济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大多数企业以追求短期利益为主要目标,缺乏诚信,损害消费者利益的事件屡见不鲜。这说明国内生产者与经营者普遍缺乏诚信,为本企业的利益而不顾消费者利益。与生产者、经营者缺乏诚信并存的是消费者也缺乏诚信。例如,一些消费者为了自身消费效用的最大化,明知是假冒名牌产品、盗版书籍和音像制品也愿以较低的价格购买。正是因为存在巨大的仿冒产品的市场需求,才有打不尽的假冒伪劣商品的生产者与经营者。还有的消费者利用商家“无理由退货”的服务承诺,购买高档服装出席婚礼等一些活动后就去退货。消费者缺乏诚信同样恶化了我们的消费环境。所以,目前全社会普遍缺乏诚信是形成不良消费环境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改善消费环境较为困难的一个方面。

  2.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生产与经营企业之所以普遍存在侵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规范生产者与经营者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包括市场准入、行业规范、产品质量等级与标准,以及惩处违规制造与经营的有关法律与规定都不健全,从而使消费者的利益受到侵害,有时也很难依据相关法律对生产经营者进行相应的惩处。

  3.执法与监管不严,处罚过轻,使生产与经营者违规成本过低。目前国内一些生产与经营者明知故犯,进行违法生产与经营活动,如假冒世界名牌服装、箱包、体育用品、名表等商品在国内市场上随处可见,而且仿造水平之高,甚至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地方电视台为获得暴利的电视购物大做广告,大量的媒体都在为一些疗效并不明显的医疗器械和减肥、增高类药品进行虚假宣传,且在国家广电总局和国家工商总局颁布了“禁播令”以后,仍频频出现在地方电视台中。之所以各地工商部门屡次打假却屡禁不止,地方媒体敢无视政府的有关禁令,主要是处罚过轻,违法行为的成本过低。查抄也好,罚款也好,远没有违法经营所获得的利益大。因此,虚假广告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难以抑制,国内的消费环境难以改善。

  4.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缺乏力度。相对于生产者与经营者来说,作为个体的消费者在交易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在缺乏诚信的社会环境中,消费者个人很难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必须有政府有关部门和法律部门的配合。目前我国的消费者协会在维护消费者权益方面虽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更多的情况下只能以中间者的身份在消费者与商家之间进行调解,维权的力度远不能达到保护大多数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目的。

  二、微观消费环境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尽管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收入是决定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但是微观消费环境也可通过影响消费者利益的获得、消费心情、消费信心直接关系消费者的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