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贸参考》2007年第11期】
差异性供给是扩大内需的根本途径
我国已初步完成从温饱型社会向小康型社会过渡,一方面广大群众拥有相当于一年GDP总量的资产(货币)拥有量,另一方面我国消费率不及50%,低世界平均消费率的十几个百分点。其根本原因在于:第一,商品的供给结构落后于消费需求结构,产品过剩大量地表现在基本生活消费品,而小康社会的商品结构没有得到及时调整,该有的都有了,想有的却来不及生产。第二,基本生活消费品需求弹性小,没有太大的增幅空间,却有一个消费极限,恩格尔系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呈下降趋势。一般衣着和生活用品,对大多数人来说也是大同小异,表现为消费的趋同性、需求的同一性。第三,在商品短缺的条件下,主要通过统一分配、定量供应的方式,达到“合理”分配来满足广大群众的基本需要。同样的商品、同样标准,甚至在同一个商店购买,导致整个市场呈现为“商品无档次、经营无特色、购物无环境”,消费同一性是普遍的现象。第四,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商品丰富,品种增多,市场活跃,购买自由,广大消费者不仅有权选择,而且也有一定购买力作支撑,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和多结构的消费模式。第五,同一性消费品解决基本需求,量上不可能大幅度增加,质上有一定的调整,扩大销售总量有限,但不是扩大内需的根本途径,关键在于通过扩大差异性供应,开拓新的消费领域,才能达到启动市场、扩大内需的目的。
只有差异性的经营,形成各自的特色,开拓更广阔的消费空间,达到引导消费、扩大内需的目的。因此,扩大内需的根本出路,不在于一般商品,满足一般的需求,提供一般的服务,而在于实施差异性发展战略,寻找市场空白、开拓新的市场,刺激消费,扩大投入,以推动经济的发展。
差异性是零售业经营的基本特点
供给是为了需求,供给解决需求。由于消费的差异性决定了供给的差异性,从而也就决定零售经营的差异性。只有进行差异性经营,才能适应不同地区、不同收入阶层、不同消费习俗的不同消费者的不同需要。如果说同一性是计划经济的特点,那么差异性消费即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零售业态作为企业经营的形态和存在的方式,本身就是差异性的产生,不仅多种多样,而且还在不断地组合、创新和发展,呈现多样化、差异化、特色化的特征。不同的业态没有特色,它就没有竞争力,也就没有生命力,就可能被淘汰、被排斥,甚至退出市场舞台。几千年的商品交换史,二三百年的近代零售业的发展史,还没有看到哪一种业态已经消亡。虽然主体地位在变化,但它们仍以其独特的经营形式满足其相应的顾客群的需要,各业态之间构成了互补共存的关系。
即使是统一业态之间实质上也存在着差异化经营的问题。连锁经营不是零售业的改革,而是一次流通革命,它是经营形式和管理模式的改革,其最大优点是统一性、规范性和同一性,模式经营便于翻版、克隆,可以迅速地扩展市场空间。但其最大的问题,也是过于模式,使丰富多彩、风格各异的零售业,变成“千店一面”,缺乏特色、缺乏差异。其实即使是同一连锁业态,同样存在着“大同小异”的趋势,必须把连锁的统一性与本地化经营有机地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因需而变,才能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差异,就是特色;差异,就是竞争力。重视差异化经营,不仅可以充分发挥零售业自身的特点,也是扩内销售,获取差异利润的有效途径。
“同而不和”,重复经营必然导致恶性竞争。我国不少城市大型百货店的重复经营的品种多达95%以上,雷同经营不仅分散购买力,也导致为争夺顾客而展开的恶性竞争,竞相降价,两败俱伤,效益下降,甚至关门倒闭。
零售业的利润来自差异化经营
商业利润是多元化的综合利润,它是由转移利润、追加利润、级差利润和管理利润所构成的(详见黄国雄、曹厚昌《现代流通概论》第414页)。但从另一个意义上说,零售企业的利润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即社会平均利润,劳动者平均创造的价值;第二行业平均利润,商业职工平均创造的价值;第三零售企业特色经营创造的差异利润。
同一性经营,只能获得社会和行业的平均利润,而差异性经营、有针对性的经营,形成自己的特色,不仅可以扩大销售数量、降低经营成本,而且还可以增加经营品种,扩大消费领域,成为消费品市场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差异性利润主要包括:第一,是信息差异性所带来的企业利润,由于企业对捕捉市场信息的信息量和信息面不同,存在着较大的利润差异性。效益比较好的零售企业,大多数都能通过捕捉市场信息,寻找商机,利用供求的时间差,抢先进入市场,获取机会利润。而更多的企业却缺乏信息观念,看到别人获利以后,才一拥而上,其结果却失去先机,连平均利润都无法获得,甚至导致亏损倒闭。第二,是管理差异性所带来的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