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首页» 观点集萃

观点集萃

茅台事件背后的政府"苦心":股民似乎并没有读懂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7-05-25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不管从茅台的企业发展史,还是乔洪从官员转为茅台总经理的个人发展路线,或者是此次由国资委一纸调令来化解“双规”乔洪给茅台带来的动荡,无不表明了一个地方大国企和一方政治相生相伴的联系

扑朔迷离的茅台总经理调任事件逐渐真相大白。

5月18日,中共贵州省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对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原总经理乔洪进行立案调查,并采取“双规”措施。

5月21日,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在公告中解释了乔洪被“双规”的原由:公司董事乔洪在2002年组织销售业绩较好的部分经销商及茅台集团部分先进工作者赴韩国观看世界杯足球赛活动中,涉嫌接受承办单位贿赂。

至此,乔洪在“双规”和调任之间摇摆的去向之谜,终于有了一个说法。这位以官员身份从贵州省轻工业厅空降茅台的总经理,现在回到官员身份,完结了他在茅台的企业家理想。

实际上,出任一个地方大国企管理者的这几年,乔洪也从未摆脱过是官员还是企业家这双重身份的疑问。

官场的乔洪和市场的乔洪

乔洪曾在接受采访时自认“自己的人生充满了机遇”。在进入茅台之前,他所有的人生机遇几乎与仕途相关。他做过机关秘书、贵州省毕节共青团委书记、毕节地区轻纺工业局局长。1996年,他通过了贵州省轻工业厅的任职面试,通关钥匙就是他对再造贵州白酒业的思考。“还在轻工业厅的时候,一些领导和熟人对乔洪的评价就是一个适合做企业的人。”一位贵州籍退休官员对记者说。

实际上,乔洪和市场的渊源还不止这些。据接近乔洪的人士介绍,他还是中国最早涉足股市的那拨人之一。

乔洪确实一直与时俱进。曾经采访过乔洪的《贵州商报》记者舒畅的印象是:“虽然年届54岁,但乔洪对电脑等新鲜事物非常熟练。”

除此之外,乔洪还留下了一些更富人性的侧面,比如和另一位白酒行业刚落马的风云人物王效金一样,乔洪也是一个商人+文人型的企业家,他喜欢文学、音乐,年轻时吟过诗,也写过小说,“觉得文学道路也不错”。

然而,真正决定乔洪的命运的,还是行政力量。2000年机构改革,恰逢茅台上市需要总经理,乔洪服从组织安排“下海”。

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季克良对乔洪的评价是:长着一张娃娃脸,整天都笑嘻嘻的。2004年9月,在长春南湖宾馆举行的“茅台酒全国经销商会议”上,乔洪却显出了他肃杀的一面。当时茅台酒的省级市场窜货(即非经茅台公司正式渠道批发的茅台酒)有所抬头,乔洪在会上要求所有经销商都应该自觉执行茅台酒的有关规定。话已至此,乔洪顿了顿,说:“希望你们不要做伤感情的事。”言毕,他又说:“茅台酒厂绝对不会忘记为茅台做出过贡献的人。”

“恩威并施,给人印象深刻。”一位当时参加会议的经销商回忆说。

企业家的权力和危机

由于长期在山沟里共事,茅台人的亲情很浓,不少人一家几代均在茅台酒厂工作,“加上儿女亲家等关系,可谓亲戚连亲戚,一家有事,大家捧场。”一位茅台的前工程师说。

乔洪很快也意识到这一点。2000年履新茅台时,他感叹:“我在当轻纺厅副厅长时,分管企业,曾经对茅台的领导说:你们是大树底下好乘凉。但是,大树底下也寸草不生啊!现在这个问题,也轮到我自己了。”“乔任职的时候曾公开宣称,自己的家人不在茅台任职,也不给家人批茅台的酒。”一位贵州籍退休官员对本刊说。

2003年,五粮液在白酒市场上攻城掠地,并率先举起涨价的大旗。茅台在市场份额和市价上均被五粮液超越,并出现严重的供不应求。茅台湖南片区负责人告诉媒体,自2003年来,茅台酒在湖南市场上的销售额逐年翻番,但茅台集团却采取了绝不增加茅台酒销售计划的做法,尤其是每月给每个店的数量是有限的,卖完不能随便追加,才会出现“无货可进”的局面。

而断货,正是从乔洪主政后开始实施的市场战略。这种营销策略的结果是:各地经销商一拨又一拨,找关系、批条子,找乔洪要货,他的手机从早到晚响个不停。“茅台酒在这样的形势下,采取的是“抓大放小”的措施,首先保证A类经销商(即销量巨大的经销商)的供应,经销商可以先打款,但提不到酒,只有乔洪签字才能提到货,但量很小。”一位茅台集团前工程师说。

权力越集中,就越容易导致腐败。政治领域的权利腐败共生法则,在政企不分的大国企中依然有效。在乔洪大权独揽的同时,向贵州省委的“告状文书”纷至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