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7-04-28
【来源:解放日报】
过热,偏快,还是正常?伴随着一季度数据的出炉,关于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争论又如期而至。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说,一季度GDP增长11.1%;一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7%,涨幅比上年同期上升1.5个百分点;贸易顺差大幅上涨46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31亿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526亿元,同比增长23.7%,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4个百分点。
对于出炉的经济运行数据,各方看法不一,大多数观点认为CPI尚未超出预期,经济过热气氛缓解,另一部分观点认为未来经济通胀压力加大,出台更严厉调控政策势在必行。
11.1%并不代表经济过热
《东方早报》报道,中国经济界一向将经济热与不热的天然分界线定于10%,高于10%的增速往往会招致决策层经济过热的判断。在市场看来,11.1%给了央行加息一个充分的理由。
然而,国家统计局却不认同经济过热的判断。“是不是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经济就过热了呢?”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表示,判断经济是否过热需要综合地进行考虑,否则判断难免有失偏颇。
李晓超强调,尽管运行速度在加快,但当前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还是保持了平稳快速的发展。但他也承认,如果再继续加快的话,就有可能由偏快转向过热,经济运行存在着偏快转向过热的风险。
李晓超认为,一季度经济增速加快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经济起飞和爬坡的阶段,供给相对较为充裕,需求相对又比较旺盛,两种力量的结合或者碰撞往往使经济快速发展。
达到3.3%的3月CPI增速更是引起了市场的高度关注。但李晓超指出,从一季度2.7%的角度来看,仍在3%的全年调控目标之内,“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他强调,目前的物价上升主要是由于去年第四季度因粮食价格上涨翘尾因素引起的,“如扣除这一因素,事实上仅上涨1.2%,与上年是持平的”。
“核心通胀率仅为0.9%”,这才真正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这一指标的价格状况。他特别指出,按环比计算,3月份的居民消费价格比上月还下降0.3%,从趋势上看,3月份价格比2月份价格还要低。
宏观经济面临五大考验
《中国青年报》报道,从一季度的数据来看,虽然中国经济取得了不俗业绩。但仍有五大问题困扰宏观经济全局。
农业形势不容乐观
今年春耕期间,部分地区旱情严重,对今年夏粮丰收影响较大。另外,一季度农村市场价格增长快于城市。特别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部分抵消了增收的成果。
投资规模依然偏大
3月末施工项目总投资同比增长26.7%,这个增长速度还是比较高的。目前,房地产开发投资、城市建设投资增长仍然偏快,违规开工建设电站等新的盲目投资问题尚未解决,地方上项目的积极性仍然很高,投资反弹的压力仍然存在。
价格上涨压力犹存
首先是上游产品价格的涨幅一季度高达10.1%。其次是国际原油的价格仍然在高位震荡,原油价格造成的输入型通货膨胀,对居民消费价格有影响。第三是受上游产品涨价的影响,家电等消费品出现涨价倾向。第四是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仍然偏大,能源、服务等公共产品价格上调的冲动比较大。
煤电油运绷得太紧
煤炭已属超能力开采,仍然供不应求。一季度原油进口达到2964万吨。2月份,全国仍有18个省份出现拉闸限电现象。铁路货运请车满足率一直在35%左右。
经济结构矛盾突出
冶金、建材、焦炭等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生产与出口增长仍然是比较快的。前两个月,钢坯、焦炭出口分别增长11倍和60%以上。冶金、水泥、有色、化工四大行业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27.5%,占用电增量的36.9%。GDP能耗不是在减少,而是在提高。
过热并不全是坏事
《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瑞士信贷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陶冬。陶冬说,以目前经济状况和第一季度经济数据看,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肯定会有一次类似2004年、2006年的宏观调控。工业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在明显加速,但是还没有高得出格。真正问题比较大的,一是信贷发行过快,二是股市投机成分过重,三是通货膨胀压力加大。
但是,在实体经济过热方面,很多问题可能都不是政府想一棍子打死的。第一,这一轮固定资产投资过程中,更多的是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国在基础设施方面不是产能过剩,而是产能不足,瓶颈十分严重。股市一方面有很多泡沫的影子,但另一方面发展资本市场是中国进行结构性调整的一个重要布局。股市不活跃,无论是社保改革,还是国企改革,都会非常困难。通货膨胀反弹主要是粮食价格、食品价格反弹。政府实际上希望农产品(20.5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