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首页» 观点集萃

观点集萃

全球采购热带给中国品牌的思考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7-04-27

【来源:国际商报】

  近日,第十一届中国重庆投资洽谈暨全球采购会在渝落下帷幕,而此前,在南方的福建,第三届中国(福建)消费品全球采购大会也刚闭幕不久。这些都只是中国掀起“全球采购大会”举办热潮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中国各地举办的采购、交易展会频繁,吸引了不少跨国企业的眼球和订单。业内人士评价,国际化商品交易平台的搭建,为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创造了新机遇,但同时从中透露的出口企业自主品牌欠缺、效益低下等问题亦不容忽视。

  “中国制造”的机遇和

  “中国品牌”的尴尬

  2006年,我国对外贸易顺差达1774.7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巨额顺差引发了诸多国际贸易摩擦。自去年开始,国家相继采取调整出口退税政策等一系列措施,以平衡国际收支。外贸政策的调整,人民币升值压力以及各种国际贸易技术壁垒,客观上加剧了大批中小企业的生存压力。

  近年来在上海、南京、重庆、厦门等城市,针对跨国企业的各种采购、交易会层出不穷,且大多取得实效,为面临国际贸易挑战的“中国制造”创造出新的机遇。

  在第三届福建全球采购会上,福建某公司与一家中东企业达成了近30万美元的采购意向。该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从去年7月欧盟RoHS指令实施以来,公司生产的玩具产品出口成本至少提高了10%,“我们甚至不敢再接欧洲订单,只能重回国内市场‘厮杀’,去年利润下降近百万元人民币。如果这次跟中东的生意能做成,真是救了我们的急!”

  据统计,福建全球采购大会自2006年4月首次举办以来,三届累计吸引国际采购清单超过400亿元;2006年9月举行的中国(上海)国际跨国采购大会,全球数百家采购商公布的采购意向总额更是超过了1000亿美元。

  对于各地掀起的“全球采购大会”举办热潮,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刘龙政副教授指出,类似国际化商品交易平台的搭建,不仅可以让企业在家门口获取国际大额订单,降低出口成本,还能帮助国内企业尽快掌握与国际采购商打交道的“游戏规则”。

  “但在这些采购会上我们也发现,大批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产品附加值低,缺乏自主品牌意识,仍然停留于给外商做‘贴牌’,辛辛苦苦就只赚个‘加工费’。”刘龙政表示,“他们基本处于国际贸易价值链的最底端。”

  中国企业遭遇的“品牌”尴尬在联合国采购中可见一斑。在福建采购大会上,联合国采购机构发布了九大类商品、总额近2000万美元的采购信息。然而最新统计显示,2005年联合国在我国采购的货物和服务总额为8397万美元,仅占联合国当年全球采购的1.01%。

  据中国联合国采购促进会常务副会长董洪透露,实际上,每年经由第三国被联合国采购的“中国制造”商品总额达到了联合国直接在中国采购额的五至六倍。也就是说,每年大约有四亿至五亿美元的中国产品,在贴上外国品牌之后进入联合国采购订单。

  董洪说,长期以来,我国大批制造型企业仍未摆脱低成本、低利润的代工生产方式,产品的主要利润都被外国企业和经销商获得。

  贴牌还是自主品牌:

  究竟由谁选择正面贴着外国品牌,背面却写有“MADEINCHINA”(中国制造),这种商品在国内外商场已屡见不鲜。据商务部统计,目前我国各类进出口企业中拥有自有商标的不到20%,全国自有品牌出口额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不足10%。

  中国联合国采购促进会常务副秘书长王凝指出,“中国制造”的商品贴上外国品牌、加上外国公司的中间利润后,依然能获得联合国采购订单,说明我国制造业产品无论是质量还是价格都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既然是这样,我们的企业为什么不积极培育自己的品牌,把联合国和跨国企业的订单直接争取过来呢?”

  事实上,在自主品牌效益与国外大额“贴牌”订单之间,中小企业往往于无奈中选择了后者。拥有200多名职工的福建福安超自然雨具公司是一家民营企业,公司副总经理胡坤告诉记者,如果以自己的品牌销售,市场利润可达到6%,接国外的“贴牌”订单利润只有三个百分点。“虽然明知利润低,拿到国外代工订单也是我们梦寐以求的事。现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都那么激烈,靠自己打拼太艰难了,公司也没有实力经营自己的品牌。”胡坤说,“200多张嘴等着吃饭,接个大订单,保证公司的运作要紧。”

  据业内人士反映,目前国际上存在一些对“中国制造”的偏见,导致中国企业自主品牌较难获得国际市场的认可。从事中外贸易代理已有10年的阿联酋客商阿布先生告诉记者,由于中国服装、鞋帽等传统外贸行业的成本、价格偏低,加之技术含量与品牌知名度不高,很多外国企业长期将“中国制造”定位于低端产品,供应于国外的低端消费群体,或者冠之以国际知名品牌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这在客观上抑制了中国品牌的发展。”阿布认为。

  “另一方面,随着跨国企业本土化程度加深,很多国际买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