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7-04-16
【来源:中国商报】
“建议零售价”最初是厂家为了规范消费市场和保护产品品牌形象的一种健康行为。然而,如今一些见利忘义的厂商,利用广大消费者的信任,彼此默契地将建议零售价定高,从中渔利。由于这些暗藏猫腻的“建议零售价”、“全国统一零售价”在处罚上还缺乏法律依据,操作中也因缺少尺度而难以认定,它至今仍在市场上泛滥,专家呼吁有关部门尽快出台相关法规,加大监督和市场引导力度。
建议零售价暗藏玄机
近日,记者在北京一些大型商场发现,许多标注“建议零售价”、“全国统一零售价”的商品,其实际售价并非如此。在一家皮鞋专卖店内,记者发现该皮鞋全国统一零售价是420元,现在只卖155元。在另一家服装店里,一款牛仔裤的吊牌上印有“建议零售价:289元”,而实际零售价只有170元。超市里实际售价仅10元一支的牙膏,其“建议零售价”却标注为12元。一件毛衣建议零售价为408元,而实际零售价却只有128元。售货员对减价的解释都是促销或清仓甩货。
这并非个例。很多商场都推出了“建议零售价”和“折扣价”,两者差距少则二三成,多则七八成,对此,营业人员告诉记者,这是商场给消费者的折扣,这样做是为了返利回报消费者,还可以增加商场人气。
在商品批发市场,记者发现,除了部分小件价廉的商品,大件或贵重商品的商标吊牌上几乎都有“建议零售价”一栏。有的标签上标注的建议零售价是随商标整体印刷而成,有的则是用打码机后期打印上去的。无论是什么样的方式,这些建议零售价有着同一特点,就是价钱格外高。经询问,一条男士休闲裤,批发价为58元,零售价也不过98元,但是吊牌上的建议零售价却是298元。
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明码标价本是消费者最期待又非常容易信赖的一种销售模式,但“明码”标出的建议零售价,却让消费者不但没有感到可以信赖,反而更加茫然不知所措。建议零售价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出现建议价和实价相差大的现象呢?
据了解,建议零售价的推出,初衷是为了避免商家擅自抬高商品的零售价格,维护产品品牌形象,向消费者提供购物参考价格的一种提议性企业行为。知名品牌建议零售价的制定一般有一套严格、科学的程序和方法,是厂家根据产品的综合成本、质量、销量和品牌、技术含量等,同时权衡考虑商家应得的利润和消费者的承受能力计算出来的。在这种定价模式下,同一品牌的商品在出厂时,厂家就规定了统一零售价,并通过与销售商层层签订合同,保证这一价格在零售环节得到遵从。即使商品出现打折,也是商家在厂家的允许和策划下采取的统一行动。
建议零售价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可以遏制商家的暴利行为。它给了消费者一个可以衡量的尺度,增加了价格上的透明度。对漫天要价的商家是一种约束,对经营良好、薄利多销的商家又是一种鼓励。厂家、商家、消费者三方可以围绕这一基准,通过市场杠杆合理调节价格,最终使产、供、需三方都获益。而事实上,建议零售价的出现也的确为大众带来过不少方便与实惠,尤其是对那些平时不甚了解行情的消费者,建议零售价的提示无疑让他们在购物时心里多了些底。
然而,眼下建议零售价现象的无序和泛滥,却完全改变了这一切。记者采访中发现,原本为了规范市场竞争、进行行业自律的建议零售价,现在已成为不少商家“引诱”消费者的“鱼饵”。
建议零售价在为谁建议?
一位林女士告诉记者,一般看到价格标得较高的商品会产生一种这东西品质肯定比便宜的要好的心理,建议零售价标得很高,给人造成这个商品品质好的印象,又通过打折优惠等以便宜价格卖出,让消费者就算买高了还觉得占了便宜,这其中的猫腻不言而喻。
从事商场销售管理的武先生告诉记者,厂家为了使自己的商品早日卖出,有意将建议零售价定得“有利可图”,这样销售商当然愿意选择利润空间更大的品牌,并在实际销售中进行“降价”,给顾客造成该产品价格确实低的印象,从而提高销售数量。但事实上,这样的建议零售价水分很大,有的甚至是实际应售价的五六倍,销售商即使降价销售,也丝毫不会影响其利润。
一位销售员说,建议零售价相当于一个最高价格,我们只要有差价赚就行了。一家皮具商店的经营商张小姐告诉记者,厂家会有意定一个比较高的零售价,销售商愿意选择利润空间大的品牌。然后在实际销售中有意降低价格,给顾客造成该产品价格确实低的印象,从而提高销售数量。
建议零售价的猫腻,成了价格欺诈的新花样。记者在调查中看到,从商品品种来看,采用建议零售价这种标价方式在服装中最多,小百货小商品其次,家电及数码产品等较少。从经营场所来看,有名气的大型百货卖场中较少,一些批发市场中较普遍,专卖店中也有零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