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首页» 观点集萃

观点集萃

行政捏合难成国有商企重组“大气候”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7-03-26

【来源:中国商报】

国有商企改革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2003年4月,上海百联、一个销售规模近千亿元的“商业航母”的重组实施,不仅让业界见识了上海市政府对原几大商业集团的绝对控制力以及一统的决心,更是掀起了一股重组的风潮。

如果说2002年初,在原北京市商委的大力撮合下、由北京市13家商业零售企业共同组建的首联集团由于时间在前姑且不说的话,那么,2004年4月,首旅集团、全聚德集团、新燕莎控股公司等北京三家重量型国企合并重组后的新首旅集团的正式浮出水面,还有重庆商社集团、商务集团的组建等等,无一不受百联模式的影响。尤其是重组构思近9年、武汉商联集团最近的横空出世,更是将此股重组浪潮掀向了致高点。

重组、重组、还是重组,重组仿佛都成了国有商企改革的代名词。尤其是每一例重组的启动和完成,又无不打上了深深的行政烙印,更是令人费解。国有商企改革为什么会面临如此尴尬,其最终归宿又在何方?

重组绝非改革全部

在今年“两会”期间,记者有幸采访到了全国政协委员、原商务部副部长张志刚。在谈及这一现象时,张志刚委员非常肯定地说,“资产重组绝非国有商业企业改革的全部”。

张志刚表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从一开始就遵循“三改一加强”的方针,国有商业企业自然也不例外。只是改革到今天,改制和重组以其完全不同的性质,形成了中国国企转轨改革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两个阶段,都无法逾越。由于是企业制度的改革,改制相对隐性;而重组涉及到资产的组合、职工的裁减等等,动不动就是几十亿元甚至上百亿元,自然会冲击很多人的眼球,当然也包括媒体,所以才会造成这一“假象”。

“事实上,在前些年,以珠海为代表的很多地方的国有商业资本,由于国有商业企业经营效益普遍低下,在当地政府通过公开竞标的情况已经全面退出了流通领域。”张志刚告诉记者。

日前,国务院国资委在其发布《2006年规划发展工作回顾及2007年重点工作思路》(简称《规划思路》)中,明确提到四大行业国企重组成为今年重点工作思路,其中就包括商贸流通行业。这一文件似乎从政策层面也肯定了重组的惟一合理性,但殊不知它的出台也是建立在国企改制的基础上的。

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年初在国资委学习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培训班上表示,“国有企业改革已经进入攻坚的关键时期,一些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地方国有企业的改制面已经达到80%至90%,中央企业的改革重组已经成为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环节”。

当然,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对国有企业改制与重组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问卷调查显示,很多地方政府的许多政策性破产重组的目的仅在于破掉原来的债务,削减部分职工,在体制上、产权上,仍然保持了原先的国有体制。因此,在许多情形下,只要企业能够通过重组继续生存下去,政府就会持续地推动重组的发生。这种方式可以说是对产权改制的一种替代,是政府试图在原体制范围内解决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一种变革方式。

相反,对于改制,通常是政府按照其部门利益的最大化进行选择的结果,不到山穷水尽、无可奈何的地步,政府不会轻易放弃其控制权。一个事实是,改制现实中通行的往往是“丑女先嫁”的规则,分析的证据基本否定了“靓女先嫁”的假设。

张志刚认为,这些都是当前国企改革需要深化解决的症结和今后应该吸取的教训。重组后如果没有进行有效的改制,那么累积到一定阶段,还会出现新的重组,国家还会为此付出巨额代价。

对于当前各地纷纷重组“商业航母”的做法,张志刚表示,虽不能说是最好的资源优化方式,但在当前条件下,也不失为一种选择。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教授黄江明也表示赞同,但他希望在重组过程之中或是完成之后,尽量少些行政强制色彩。

行政捏合更是拦路虎

众所周知,在目前各地纷纷组建的“商业航母”中,百联应是模板。这就注定了各“航母”在重组之初乃至之后,都难免会打上了深深的政府烙印,致使以后的命运也不得不“为政府是瞻”。

作为百联模式代表的百联集团,虽然目前来判断它的成败好像还为时过早,但也有很多不和谐的因素存在。首当其冲的就是他的人事频繁变动问题。自从华洲离开华联后,仿佛拉开了百联高层人士动荡的序幕,张新生、王宗南也纷纷调任。随后,百联集团对购物中心的发展策略调整为“立足上海,发展上海郊区,延伸长三角”,而在2004年,它曾确立在全国极速扩张的战略,希望快速占据有利地点,形成网络优势。再看看它的经营状况,不仅曾经位居国内超市第一把交椅的联华,最近难言辉煌,而且其兄弟品牌华联超市,在2006年8月关闭北京20多家连锁店后也正式完成退市,其上市公司的“壳资源”由新华传媒收购。“一个曾经响当当的全国连锁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