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首页» 观点集萃

观点集萃

“两会”代表委员为流通业改革建言献策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7-03-19

【来源:中国商报】

全国人大代表、商务部部长薄熙来

编织四张“网”推动农村市场建设

商务部部长薄熙来一直都是闪光灯追逐的焦点。在12日上午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薄熙来终于带着他一贯的满面笑容出现在了中外媒体面前。薄熙来表示,国内市场体系的建设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关键问题,也事关农民增收。农民要增收,不仅要“把地种好,还要把货卖好”,但目前我国农村流通成本高,鲜活产品损耗大,需要引起高度重视。薄熙来还就我国商务工作等回答了中外记者的提问。

  就商务部将如何推动农村市场建设的问题,薄熙来介绍了当前和今后要做好的四件事:

  一是建设和农民息息相关的消费品流通网络。据介绍,商务部已经启动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今年将达到25万家农家店,覆盖全国75%的县。通过这个工程,去年扩大了农民消费600亿元,今年预计可达850亿元。

  二是建设农产品流通网络。进一步推进“双百市场工程”,培育100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支持100家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同时带动地方,使2000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实现标准化、现代化。

  三是构建农资连锁经营网络。

  四是构建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网络。包括创办免费发放至全国62万个行政村的《新农村商报》和正在不断完善的“新农村商网”。通过“商务天气预报”,商务系统已将关系城乡民生的各种商品价格等信息及时向社会发布。尤其是互联网已经成为帮助农民销售产品的一条便捷而有效的渠道。例如去年一些地方西瓜出现卖难时,信息服务帮助瓜农推销了成百上千吨,使农民得到了实惠。

全国政协委员、商务部原副部长张志刚

现代信用体系建设须加快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全国政协委员、商务部原副部长张志刚在《关于加快推进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提案中指出,我国传统信用观念向现代社会信用体系转变,必须突破传统的既定理念和模式,同时要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面的立法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商业欺诈、故意逃避银行债务、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偷税漏税、走私骗汇、违约拖欠等各种各样的违法违规行为和失信现象。信用缺失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滞后,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危害,对社会风气带来负面影响。分析其中的原因,张志刚认为,一是立法工作滞后。二是政府掌握的市场监管信息等不能依法公开和共享。三是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工作薄弱。四是外资信用服务机构加快进入我国信用服务市场,目前没有任何监管制度。五是信用体系建设缺乏统一规划,部门和地区发展积极性高,但存在很大盲目性。

为此,张志刚表示,一是我国传统信用观念向现代社会信用体系转变,必须得突破诸多传统的既定理念和模式。在传统道德领域加强自律的同时,强调制度建设。建立起一套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信用制度,强化对各种社会经济行为的外在约束,由单纯强调自律转为自律与他律并重,相互促进。二是突破传统的金融借贷领域,扩大到要素市场、商品市场等所有经济领域和信贷、投资、贸易、消费等各种经济行为,实现广覆盖。突破以往单纯依靠行政或司法监督的机制,更多地运用市场的力量。通过信用信息的依法采集、加工、传播,甚至成为可以买卖的商品,可以有效解决市场主体间信息不对称的矛盾,弥补行政和司法监督的不足,形成对违法违规和失信行为的社会联防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陆江

现代物流业需要税收政策支持

我国现行的税收政策延续了分业务环节、分区域计征的传统思路,不利于现代物流业这一新兴业态的发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陆江《关于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的提案,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在物流企业税收试点的基础上,采取更加积极的税收政策,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

  陆江提出,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国际经济竞争的趋势来看,我国现代物流业尚处于初级阶段,发展的差距和潜力仍然很大。物流是个新行业、新产业,特别需要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目前,业内比较关心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税收、交通、土地、金融和人才等制度和政策方面。特别是税收制度方面,企业的反映仍然比较强烈。一是没有统一的物流专用发票,不适应物流企业一体化运作、“一票到底”的物流业务发展需要,也不利于实施针对物流企业的专项税收政策。二是各业务环节税率不统一,且某些环节税负过重,特别是作为物流基础性服务的仓储业务,其盈利能力远低于运输业务,但实行高于运输业务的营业税税率。三是物流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