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首页» 观点集萃

观点集萃

警惕外资商业向“市场控制力”转移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7-03-19

【来源:中国商报】

从美国最大的家电零售商百思买收购五星电器56%的股权,到全球头号建材零售商家得宝收购家世界家居,再到全球最大零售商沃尔玛近日宣布,经中国商务部批准,收购好又多连锁超市的运营商BCL公司35%的股权,以及7-11收购广州快客便利。面对着从去年开始的外资零售业在我国的新变化,零售业一位资深人士评价说,这些大牌外资零售业随着其市场控制力的增强,未来很可能会控制商品流通命脉,并带来市场垄断、采购垄断、渠道垄断等多重意义上的垄断。通过主宰终端进而控制上游,甚至可能会威胁到我国的经济安全。

事实上,沃尔玛、家乐福这样的大规模零售商,近年来逐渐开始扮演中国国内以及出口市场的基准定价者的角色。由于其采购规模巨大,可以把10块钱的东西压到5块钱,其他的采购者也就以此为基准,上浮1至2元。广交会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沃尔玛的采购价格成为其他采购商的参考。这对中国外贸产生负面作用,价格越压越低,上游供应商利润空间都受到挤压。

看外资商业不应只算数量多少

在最近商务部官方网站上进行的与外国投资管理司李志群司长的交流中,李志群介绍了我国利用外资的有关情况。他说,2006年吸收外商投资继续保持平稳发展。据统计,1至12月份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1485家,同比下降5.76%;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94.68亿美元,同比下降4.06%。包括了港澳台商投资。截至2006年底,全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9万多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854亿美元。

在总结外资投资商业服务业特点时,李志群说,服务业领域外商投资增长加快。2006年1至12月,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46.92亿美元,同比增长25.79%,占全国吸收外资总量的比重上升近4个百分点。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00.77亿美元,同比下降5.6%,所占比重下降6.78个百分点。外资商业目前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业态以超市、专业店和综合百货商场为主。随着2004年底对外资开放独资经营以来,越来越多的外国投资者选择独资方式从事零售经营,独资化趋势显现。

在网上回答“您认为中国每年吸收那么多的外资,中国消化的了吗?”提问时,李志群说,吸收外资是当今世界各国利用全球各种资源、促进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做法。2006年,我国吸收外资695亿美元,约占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总额的6%,低于全球平均增速,人均吸收外商投资只有53美元,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当前我国就业压力较大、技术装备和企业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的情况下,仍然需要注重发挥外资的作用。

外资商业强化市场控制力

尽管表面上看,外资商业在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所占比例并不高,但它对市场的实际控制力远不止此。以上海为例,截止到2005年底,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超市共有115家,其中外商投资,包括外商独资、中外合资、国际资本市场融资三种类型的门店数量达到100家,占总数的87%。外资企业很有可能会在某个区域市场中某种业态,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大卖场业态中形成垄断地位。

针对外资商业目前不惜血本在中国加速扩张的现状,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在日前举行的“2007中国零售业发展高峰论坛”上演讲时说:“现在大家都喜欢到沃尔玛、家乐福购物,原因是商品种类多,价格便宜。但大家没有看到,外资商场目前不惜血本在中国加速扩张,实际上是一种‘零售倾销’,以便占领中国市场。依据目前的发展速度,3到5年后,中国零售业60%至80%市场将被外资占领。凭我对国外企业的了解,他们会首先动用自己超级的物流系统,以低成本运作手段挤垮剩余的竞争对手,然后垄断市场,不择手段地赚取利润。”

在3月12日联商网的“如何看待本土大卖场企业发展前景投票结果”的联商调查中,就“您如何看待本土大卖场企业的发展前景?”的问题在共有191人参与的投票中,认为“外资称霸中国大卖场市场,本土大卖场岌岌可危”的占了46.073%。

对此,内资商业早有预感,但也更多的是无奈。苏果超市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殷仁定说:“国内企业都是靠自身滚动积累,各种负担也重,与资金实力雄厚的沃尔玛根本不是同一等量级的选手。沃尔玛完全可以先承受几年亏损,用低价策略打垮竞争对手,占领市场份额,然后再提高售价、增加盈利。”

业界认为,在一定程度上,目前国内零售业的局面是中小超市“补贴”沃尔玛、家乐福这样的巨鳄。供应商不惜亏本也要挤进沃尔玛、家乐福的采购渠道,视之为提高知名度和打品牌的最有效手段,因为这意味着其产品和生产流程得到了国际企业的认同。

健全相关法规制度迫在眉睫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