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7-03-12
【来源:中国商报】
随着元宵花灯的熄灭,京城老字号食品店稻香村终于为今年春节的市场供应划上了圆满的句号。劳累了一个年节的员工们还沉浸在那熙熙攘攘的氛围中,他们至今也没想明白今年的糕点、熟食、元宵销售怎么会火热到脱销的程度,特别是在商品极为丰富的今天,居然还会出现为了某种商品而赶早排队,挤上两三个小时才能买上的现象。
这与超市里一些中小品牌的糕点、熟食、元宵少有人问津的情景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业内人士分析,消费者钟情老字号除了人们日益重视传统节日,回归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外,更重要的原因是相信老字号商家的货真价实。同时,这位人士也指出,今年稻香村的脱销给老字号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契机,如何使老字号的产品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要?是扩大生产规模还是加强营销管理?显然,只有用现代经营方式才能保证老字号的常胜不衰。
稻香村从热销到脱销
仅以3月4日元宵节这天为例,在北京稻香村西直门店为买1公斤元宵却排了两三个小时队的人不在少数。40多岁的刘先生说,“这让我想起了小时侯排队抢购年货的情景。排着长队,限量供应,来晚了就没了。”比刘先生排队时间长的顾客还大有人在,有位大妈居然一早从房山赶来,再加上排了3小时的队折腾了大半天才买上心仪的元宵。
“因数量有限停止团购,每人限购散装元宵两斤、盒装元宵两盒。”在稻香村的多家经营门店,都看见了店家贴出的这个告示。尽管元宵节前一天下午天上已经下起了小雨,记者路过城乡仓储超市旁边的稻香村专卖店时,还是看见50多名年龄不一的顾客打着伞等待购买元宵。元宵节当天早上下着小雪,冷风夹杂着冰粒打在脸上异常寒冷。但是在稻香村西直门店外已站满了等待购买元宵的人们。因为买的人太多,稻乡村的销售人员就临时在店外运货车上摆开了摊子,迎接接踵而至的顾客。眼看着一货车的元宵被一箱箱的卖空,前来购买元宵的人却越来越多。近百个空空的盒子在店门外摆成了一堵白墙,购买的队伍也越来越长。记者在现场看到,到上午10点左右,整整一车元宵已销售一空。
记者了解到,今年稻香村的散装元宵撤出了所有商场专柜,只在50余家连锁店里销售。稻香村相关负责人表示,元宵是现做的食品,不带包装,很容易被人用假冒伪劣的“非稻香村”元宵混进去卖。元宵收归连锁店专卖,也是由于去年、前年都有过稻香村专柜里混卖元宵的事件发生。
不只是元宵卖的火,春节期间,每天早晨7时左右,北京稻香村的50多家门店前都会排起长龙,七点半时就有人在等门,一会儿就成了三四十人的长队。一到快开门时,门前开始骚动起来,长队也开始分叉,分不清头尾了。待到门开时,已是三五成群地拥门而入。由于店铺里没有人员进行疏导,场面一时显得很混乱,不大的店铺满眼都是人,一个挨一个的。有的年轻人经受不住这种考验,纷纷撤退了;反到是那些经历过这阵势的中老年人,怀揣着对老年节的那份“念想”和对老字号的信赖,始终坚持着;也有准备赶火车的外地人,为的是让家人尝到正宗的京味。买糕点的,装一盒的人都少,大多两三盒,还有买十盒的;买熟食的,也都在一二百元上下,多的有买四五百元的,堆的像小山似的。所以不论哪个店铺,一些糕点及熟食不到中午就销售一空。据估算,稻香村春节期间平均每天脱销达7.5个小时。由于购买量太大,一些排队等候多时的顾客也只能空手而归。
据安定门稻香村食品店的经理赵丽秀介绍,自从小年以后,该店的糕点销量持续增长。售价58元的糕点每天能卖出2000余盒,散装糕点每天能卖1万多斤。这还只是元宵节前的粗略统计。
“稻香村食品厂已连续一周24小时加班加点”,稻香村负责人表示,由于食品是快速消费品,为保证质量和新鲜度,不能在节前提前生产和大量储备,因此就造成了春节连续亏货的局面。这位负责人透露,稻香村正在筹划进一步扩大食品厂规模,增加产能,以满足传统节日时市场需求猛增的状况。
老字号振兴赶上好时候
另据了解,与稻香村加班加点生产,每天最大日供应市场量达到100吨,不到下午3时不少门店就出现了脱销的现象相似,京城老字号南来顺饭庄每天自制的黑芝麻、枸杞、无糖等元宵刚在门市露面就销售告罄。烤肉宛、峨嵋酒家等老字号的元宵礼盒也是供不应求。
但是老字号如何满足这供不应求的需求呢?老字号的祖训代代相传的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号”、“前店后厂”,但当现代商业进入规模大小的竞争,连锁技术高下的较量,资源、渠道的掌控能力比试的时候,老字号是不是该扪心自问一下,在现代商业流通领域里,靠什么常盛不衰?虽然今年稻香村在坚持零散卖货的同时能够给消费者打出明晰的销售小票,较之以前的无票,购买后很难核对,在营销上有了变化,但是如何适应消费需求发展壮大连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