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首页» 观点集萃

观点集萃

中国品牌徘徊在“十字路口”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7-02-05

【来源:中国商报】

中国品牌的第二次热潮

家具、建材等新兴行业纷纷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全面进入了品牌化时代。

  记者:您如何想到要写《中国品牌的十大病根》这样一本关于中国品牌病根的书?

  冯帼英:我作为天进整合营销传播机构的董事长,有服务中国品牌十几年的经验。我们在帮助一些企业品牌成长的过程中,观察企业以及其竞争对手发现――很多企业相当浮躁,对品牌的理解存在误区。他们普遍认为,只要找到了广告公司,有精彩的创意、有一定比例的资金投入,再加上当红的代言人就可以成为品牌了。可是这样做的结果是,发现钱也没少花,但销量却没有上去,品牌并没有得到预期的价值认同。我觉得,有必要把中国在品牌问题上存在的误区、病根指出来给大家看。

  记者:一些企业往往把品牌简单地等同于“质量”和“名牌”等。

  冯帼英:品牌不仅仅是“质量”和“名牌”,简单地说,“品牌”是对一个商标所产生的综合联想。

  从我们接触的企业来看,中国企业对品牌的认识出现了两个极端现象――有一部分企业信赖营销策划公司,对产品的生产、销售规划进行策划,但却看不起广告,认为广告是中看不中用、虚无缥缈的东西。

  另一部分企业则过分依赖于广告,以至于一有风吹草动品牌就大大贬值,出现广告一停品牌销量就会马上下滑的现象。

  记者:中国的品牌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冯帼英:中国企业的品牌建设已经超过了25年,在这段时间里,美国的星巴克和韩国的三星都成为了强大的新兴国际品牌。以25年这个不算短的时间为尺度,中国品牌建设方面的得分不应高估。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的品牌建设经历了一个“马鞍式”发展阶段。上世纪80年代初,受国际大公司的影响,中国出现了“品牌热”。到了90年代中期,“品牌热”被“价格战”所取代,这个时期的品牌建设处于“马鞍式”的低谷。2001年中国加入了WTO,一些优秀的中国企业开始重新思考品牌战略的重要性,由此掀起了品牌建设的第二轮高潮。但总体来说,中国品牌与国际水准相比差距仍很大,许多国际评估的结果都反映了这一点。

  记者:现阶段中国品牌的发展环境如何?

  冯帼英:现阶段,中国品牌又进入了一个新的热潮之中。家具、建材等新兴行业纷纷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全面进入了品牌化时代。

中国品牌生命周期平均不过两年?

中国品牌做不大,许多大中企业的品牌做不强。

  记者:有人说“国内品牌的建设成本总是居高不下”,是这样吗?

  冯帼英:其实,中国企业品牌建设的成本总量并不高,是相对于利润的比例来说的。

  在国外,企业利润高,他们愿意花上20%甚至30%的利润去打造品牌。利润多了,品牌建设成本就会高,如此形成良性循环,品牌即越做越强。而国内一些企业不会利用品牌效应,只是一味地降低价格,乐此不疲地打价格战,利润很低,拿出3%至5%的利润去建设品牌就觉得承受不了、嫌太高。这也是中国品牌很难做强的原因之一。

  记者:有人说,中国品牌生命周期平均不过两年。

  冯帼英:两年的说法我不能苟同。可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品牌做不大、许多大中企业品牌做不强,做大以后许多品牌在中国消费者心目中还是没有形成忠诚度,不能让其年复一年或者一件复一件地重复购买。是的,大家都承认中国的企业品牌力不够,但是原因在哪里?是广告创意不好、是媒介投放不够,还是品牌视觉识别陈旧,这些都会影响品牌的成长速度,但都不是根本的原因。

记者:近几年,中国消费者品牌化消费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但对民族品牌意识淡漠,崇拜洋品牌、轻视民族品牌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中国品牌弱在哪里?

  冯帼英:中国品牌缺乏创新的品类细分。随着人们价值观念的日趋多元化,当今市场正由大众消费时代进入到分众消费时代,期望以一个产品通吃天下的想法已经行不通。以多个不同产品,针对不同的目标人群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诉求,已成为新时代企业制胜市场的法宝。

  但是,目前大部分企业的品类细分基本集中在了消费者的性别、年龄、收入和地理分布上,而性格细分及其他细分却极少。在品牌细分方面做得好的不多,比较成功的例子有喜之郎(果冻)――“水晶之恋”年轻人的果冻;海尔洗衣机――“小小神童”小型洗衣机到针对欧美市场的小型冰箱、针对中东大家庭市场的大洗衣机;TCL电脑――“SHE”(女性电脑)等。

  记者:最近,李宁与网易体育频道联盟似乎效果不错。

  冯帼英:对,品牌联盟是品牌做大做强的捷径,可惜大部分中国企业品牌联盟意识薄弱。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 一个喜欢穿阿迪达斯运动鞋的年轻人喜欢喝的饮料是百事可乐,购买了飞亚达手表的人会选择杉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