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7-02-04
【来源:北京商报】
京城商业的闪光点
作为1992年中国商业领域对外开放的试点城市之一,北京市的商业在十几年来特别是入世5年来取得了空前的繁荣与发展。
首先从市场规模上看。北京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2001年、2002年分别为1593.5亿元和1673.4亿元,而2006年这一数据已经突破3000亿元,达到3275.2亿元,居国内各大城市第二位,仅次于上海市。
其次,按照国际惯例,商业企业发展规模和市场集中度指标是检验流通格局是否以大企业为先导的基本特征,也是检验城市商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在企业规模上。中国商业联合会每年发布的零售企业百强名单前十位中,北京企业在2000年一个没有,2002年入围2个,2005年增至3个。2002年入围百强的北京零售企业中,最低和最高零售总额分别为8.5亿元和108.9亿元;2005年这两个数字分别增至13.8亿元和498亿元,其中销售规模超过50亿元的企业有5家,比2002年增加2家,较2002年的销售规模增长287%。
在市场集中度上。根据北京市统计局发布的统计资料,2003年,在全市101家零售连锁企业中,前5名企业的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65%,市内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41%;前10名企业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78%,市内销售额占市内总销售额的61%;前20名企业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88%,市内销售额占市内总销售额的79%,呈现出较高的市场集中度。
再者,入世5年来,快速发展的北京本土商业企业在海外资本市场上也有了突出表现。2003年11月,北京物美商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联交所正式挂牌上市,成为首家在香港上市的国内民营商业企业;2004年年中,国美电器成为首家在港上市的国内家电零售企业;2005年12月,北京华联集团从新加坡地产商嘉德置地手中,以400万新元购得新加坡西友百货,首开国内零售企业涉足国际并购业务先河;2006年9月,京客隆赴港成功上市后,使得北京成为国内商业企业在港上市最多的城市。
在商业企业如何走出去方面,北京企业也最早、较多地做了有益尝试和探索。1999年8月,北京连锁超市天客隆在莫斯科开店,成为全国第一个走出国门的连锁商业企业,至今仍在澳门拥有一家店铺;国美在香港、澳门也拥有自己的店铺,为中国产品走出去打通了渠道。
此外,北京4家企业入选流通业“国家队”、国内家电零售老大国美于去年成功收购永乐、新中国第一店王府井百货在百货跨区域连锁方面的成功、“中国黄金第一家”菜市口百货的特色经营等都为北京流通业增添了华丽一笔。
与“外来户”尚有差距
不可否认,北京商业的成绩和“闪光点”与入世5年来市场竞争加剧密不可分,但更与北京市在经济、交通等方面的优势有着直接联系,看到这一点的还包括外资商业企业。
自国务院批准的国内第一家中外合资零售商业企业――北京燕莎友谊商城1992年开业大获成功后,几乎所有外资商业企业都把北京作为了抢占国内市场的桥头堡。从以前超市业态的家乐福、批发性质的万客隆到最近百货业态的台湾新光三越、韩国乐天等都把中国第一店选在了北京。毫不夸张地说,目前进入国内的外资商业企业在北京几乎都能找到它们的身影。
值得注意的是,在与这些外资商业企业甚至外地商业企业对比时,北京大型商业企业却透露出某些不足。比如,数量多但规模偏小,劳效、地效较低。
2004年底,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商业研究中心的一份《北京大型零售企业发展数据分析》报告显示,2003中国连锁百强北京上榜企业14家(含2家餐饮企业),平均销售额51.0384亿元(不含餐饮),其中销售额超过100亿元的1家、超过50亿元的2家;上海上榜企业8家,其中销售额超过100亿元的3家(均超过120亿元),平均销售额87.5926亿元。上海入围企业的平均零售销售规模较北京企业高72%。可以看出,上海入围企业数目少、规模大,北京相对数目多、规模小。
为了与外资企业劳效、地效作比较,该报告选取在2003年商品销售总额排名前6名的北京本土连锁超市企业和纳入北京市统计范畴的6家外资连锁超市企业为样本进行比较。其中,前6名北京本土连锁超市企业人均销售额在28.3万元至66.2万元之间,人均劳效为38.08万元;而6家外资超市类企业人均销售额在48.5万元至83.1万元之间,人均劳效64.63万元,比本土企业平均水平高69.7%,外资劳效最突出的企业人均劳效较本土企业中劳效最高的企业高25.5%。(同期全国外商投资零售企业的平均劳效水平为69.90万元,地效为2.50万元,北京6家外资超市的平均指标略低于这一水平。)
前6名北京本土超市企业每平方米销售额在0.56万元至2.03万元之间,平均地效为1.12万元; 6家外资超市类企业每平方米销售额在0.78万元至5.29万元之间,平均地效为2.45万元。
另外,北京市前10名大型连锁零售企业资产负债率一项高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