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7-02-04
【来源:中国商报】
2月8日,莫斯科市政府紧急召开有关移民和市场问题的会议,决定取消从1月15日起实施的限制外国人在俄市场从事零售业的法令。俄联邦政府此前发布的这项法令规定,1月15日起,外国人在俄零售市场中所占摊位数不得超过40%,4月1日起完全禁止外国人在俄罗斯市场从事零售业。
俄罗斯“禁商令”给中国商人带来的经济损失和精神恐慌虽已过去,但中国零售业特别是商品交易市场如何走出国门的反思却刚刚开始。
中国商品交易市场走红俄罗斯
去年,中俄双边民间贸易进入一个“波动”的时期。2006年10月16日,俄总统普京敦促政府尽快采取措施,整顿各商品市场秩序,保护俄公民利益,为此,俄政府通过了新《移民法》。新《移民法》2007年1月15日生效,该法规定,到4月1日,外国人在俄罗斯从事零售业总人数不得超过40%。
在俄罗斯“禁商令”的影响下,吉尔吉斯坦也出台了同样的法规,规定对外国公民及其无国籍人员从事批发零售贸易加以限制,到4月1日,完全禁止外国公民在各类集市从事批发零售贸易,商贸中心、超市等固定商贸场所中的外国经营者也不得超过10%。
“禁商令”导致俄罗斯10万中国商人和吉尔吉斯坦5000中国商人被迫回国。这种在短期内大批量驱逐中国商人回国的现象具有歧视性质,在历史上罕见,甚于“西班牙烧鞋”事件。
据悉,中国商人在俄罗斯、吉尔吉斯坦经营的商业业态主要是商品交易市场业态,许多市场的商人采取批发兼零售、零售兼批发的组织形态,而完全的批发市场较少,这种组织形态,国内叫商品交易市场,是中国一种较具市场竞争力的经营组织形态,在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义乌小商品城,2006年交易额达到315亿元人民币。当许多商人到中亚、中东、东南亚等地进行买卖活动时,他们大多数选择了商品交易市场的分销渠道。据统计,新的《移民法》导致俄罗斯关闭了115个露天市场,其中莫斯科最大的户外市场占地100英亩,每天的成交额达5000万美元。
不可否认,在俄罗斯经济困难的时期,中国商品交易市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较好地满足了俄罗斯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中国商人在俄罗斯主要采取商品交易市场的交易形态进行交易,这种形态采取摊位制、低价格、讨价还价的销售方式,较好地满足了俄罗斯中低收入消费者群体的消费需求。开放的商品交易市场的组织形态甚至比封闭的天客隆超市这种零售业态更有市场、更具竞争力优势,商人能够在短期以较小的投资赚较多的钱。同时满足了当时短缺经济的供不应求的需求。
但是,在俄经济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中国商品交易市场在俄问题也比较多。
商品交易市场在俄问题较多
商品交易市场在俄罗斯存在很多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假冒伪劣商品、非法移民问题、偷税漏税等,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假冒伪劣商品――这主要发生在早期中俄贸易中,由于俄罗斯商品短缺,中国大量日用工业品进入供给大于需求的买方市场时期,许多库存的商品采取了到俄罗斯进行分销的渠道,其中许多中国商人采取假冒伪劣商品的形式。但是近几年来,许多俄罗斯商人、中国商人都已经开始抛弃这一种欺诈方式。
偷税漏税行为――这也是早期中俄商人的表现,在商品交易市场内进行交易,许多中俄商人或多或少地采取了偷税漏税的行为,当地黑社会采取收取“保护费”的形式,但是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经营形式的规范,这种行为也越来越少了。
灰色清关――是指发货人在中国发货、交钱,收货人在俄收货,其余中间环节,包括运输、通关、商检等统统由一些清关公司解决,由它们履行通关手续,收取税款,但一般不会给发货人提供报关单据,正因为不给中国商人提供报关单据这个“陷阱”,导致中国商人在俄罗斯等国的风险大增。但是大多数中国商人依然选择“灰色清关”,这导致其“陷阱”出现,当俄罗斯官员检查中国商人时,许多中国商人因缺乏报关单据而遭受罚款的损失。
非法移民――这指的是有一些中国商人没有获得外国劳动力配额,新《移民法》规定不再为外国人发放市场经营许可(售货员劳动大卡)。目前已经获得售货员劳动大卡的华商,可以正常经营到其许可证规定的期限结束。在进口劳动力方面,将加强对配额的监控,只允许引进俄经济发展所急需的劳动力。据估计,指标将主要分配给建筑、农业生产企业。这就意味着有相当数量的华商将得不到2007年入境工作签证。当前,对于具备一定经济实力,希望继续在俄做生意的中国人,最好的办法是尽快使自己的身份合法化,在俄罗斯注册公司,以俄罗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