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首页» 观点集萃

观点集萃

“套现”:好又多大陆扩张的终极目的?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7-02-04

【来源:中国商报】

近一段时间媒体不断发出信息,沃尔玛以大约1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连锁超市“好又多”。2月27日,沃尔玛百货有限公司在其官方网站正式公布了收购中国好又多商业发展有限公司(Bounteous Company Ltd.)35%股权的消息。

其实,外界一直猜测,打包出售就是众多台资零售企业进军内地市场扩张的整体战略和终极目的。沃尔玛收购好又多,正好成为这种猜测的注脚。

针对好又多的“卖商”现象,零售业分析人士认为,中国网点稀缺为好又多提供了叫卖的基础,也让外资零售巨头找到了快速扩张的捷径,因此,零售业出现“卖商”现象不足为奇,而且可能成为一种趋势。

好又多叫卖不是空穴来风

好又多叫卖,已有三四年时间。

早在2002年末,业内就曾传出家乐福将收购好又多的消息。到2003年初,更有消息称,好又多销售队伍可能与家乐福销售队伍合并。其时,关于好又多将被家乐福收购的传闻一度闹得沸沸扬扬,成为2003年零售行业的一大看点。

2003年好又多并没有卖给家乐福。2004年底的出售版本中,主角从家乐福换成了沃尔玛,有传言称,沃尔玛与好又多有买店协议。双方约定,一旦好又多开满100家门店,便进行整体收购。2006年,好又多又被曝出将以10亿美元标价出售自己的消息。中国最大的超市企业联华被卷入其中,被媒体报道将与家乐福、沃尔玛、特易购等外资对手同台竞购。此后,好又多仍依据惯例予以了否认。

事实上,从首次曝出收购传闻之际,好又多方面对外界就从没有承认过自己要出售的消息。不过,有意思的是,否认得越厉害,传闻反而越多,媒体的兴趣也越大。而且,几乎是每隔一段时间,有关好又多将被并购的消息就会周期性地“喧嚣”一阵。

虽然几年过去,好又多尚未“易帜”。但是,无风不起浪,好又多要出售的消息不会是空穴来风。业内专家认为,好又多“套现”的目的没变,问题的关键在于用什么形式能够达到其“套现”利益的最大化。

好又多自1997年在广州开设第一家店以来,网络遍布国内20多个省、区、直辖市,总营业面积40多万平方米,有员工3万余人。截至目前,好又多门店数量达到100家,成为内地连锁分店数量最多的外资商业企业。但由于好又多开店初期就一味追求数量,造成门店面积有大有小、经营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门店数量虽然最多,但利润却相对较差。

好又多已经成为门店数量最多的外资零售企业,它的总体发展思路就是在中国内地迅速开店,占据有利的商业旺地,然后寻求被并购后获利退出。知情人声称“这在整个零售业界已经是公开的秘密”。

虽然好又多董事长于曰江曾一再表示“在内地的投资是为了做一番事业”,但业内人士的分析也趋同于前述内部人士观点,他认为,投资连锁卖场是台湾人在新兴市场培育的一颗“金蛋”。“他们先进入内地开设连锁超市,等到市场成熟后,再把大规模连锁超市网络高价出售给外资巨头,以赚取丰厚的利润。”这位分析人士说。

“卖商”是一种趋势

面对好又多的叫卖,业内的评价一直是两种声音,批评者认为,台资企业在内地扩张的目的不是为了做商业,而是为了“套现”,其投机行业一开始就是目的不纯。另一种观点认为,商人图利无可厚非,“卖商”现象并不奇怪,是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

去年美廉美“出让”给物美,家得宝收购家世界,百思买收购五星电器获得56%左右的股权,永乐卖给国美……专家指出,中小零售企业只有两条出路:一是自己做大做强,这条路如果无法走通,那么就必须通过依附大企业或强势资本,才能维持企业和资产的延续。对于中小企业,强势资本和强势品牌所产生的磁性和粘性效应是难以抗拒的。特别是中国的零售业,每天都有许多企业正在并购或被并购。从近年开始涌现的零售业并购潮,同样是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经的阶段,也有的企业,发展战略的最终目标就是寻求与资本的对接。大规模的并购将使行业更加集中和规范,而行业集中度的逐步提高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零售行业具有规模大、利差小、高周转的特点,因此,“规模决定着一切”,商业零售企业只有具有一定的规模,才具有较强的侃价和抗风险的能力。只有规模的持续扩张,才能够带来稳定的盈利增长。商业零售企业优质的门店地址具有排他性的特点,因而具有极强的稀缺性。对于一般消费品生产和流通企业来说,除了拥有较好的产品品牌以外,最重要的莫过于拥有一个连通最终消费者的营销网络,而商业零售企业各个经营门店形成的物理网络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