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7-01-18
【来源:中国经营报】
2007年是中国实现全面对外开放的第一年,那么在这一年,会有哪些并购机会浮出水面,这些并购对行业的重整及发展会造成哪些影响?
第一大并购领域:银行业
2006年,先是招商银行在香港谱写上市的神话,再是中国工商银行A+H同步上市成功,同时,由于股市火爆,整个上市银行业均是领军蓝筹,市值飙升。如今,按市值来计算,工行已是世界第二大银行,超过汇丰,仅次于花旗,而中国银行也超过了三菱UFJ金融集团,位居世界第六大银行。
这样的背景,使得2007年的中国银行业有能力拿出足够多的资金量和股票进行并购,由此成为并购市场的第一大看点。
第二大并购领域:能源业
能源领域的并购往往关系一个企业的长期战略布局甚至一个国家的发展策略。
在这方面,曾在加拿大律师所工作逾15年的资深大律师辜勤华建议中国油企可以在以下四个方面寻求突破:
直接购买能源国企业的股份,如美国在远东地区的油企,加拿大、印尼、非洲的部分国家、俄罗斯的油企等。在这方面值得进一步关注的并购案是:中信集团以19.1亿美元完成哈萨克斯坦油田的收购。
事实上,在亚洲地区,有很多国家如日本会发放勘探的特许权并出资请国际上的专业机构进行油田的勘探,如果探明储量,则双方共享该油田的股份及收益。但是,这些进行勘探的国际机构并不想长期持有该股份,反而会急于变现,以便进行下一次勘探。从这个角度来说,它们持有的股份可以成为中国油企并购的机会或目标。
间接控制,不是直接收购油田企业,而是收购有着密切关系的银行、客户,甚至是股东的股东以及其他的利益相关方,这不是主战场,而是迂回战场,会出现超过直接并购的更多机会。
对国际上或者某国的能源组织进行收购,以此拿到更大的份额与更多的话语权。
为了更系统的全球战略,国内几大石油公司的投资部门独立出来成立一个金融机构,同样是值得期待的并购。
第三大并购领域:制造业
尽管2006年外资对中国制造业的“斩首并购”(并购行业的NO.1的企业)已接近尾声,但这充其量只是为2007年的并购做了一个注脚。
2006年,印度米塔尔钢铁集团收购华菱,凯雷收购徐工,都是市场的重头戏。然而,凯雷与前面提到的新桥资本一样,都是以BUYOUT为收购的最终目的,因而徐工要想真正的尘埃落定,可能还需要找到一个行业的真正买家。
汽车业的并购大幕将在2007年徐徐拉开,并延伸到后面的数年。
辜勤华分析说:“外资与中国汽车业的合资走到今天已经有十余个年头了,差不多所有的投资及目标利润均已收回,他们与国内汽车业合作的期待热度正在逐渐降温。同时,随着中国汽车开始走向海外,外资汽车产业已经深深地看到了威胁所在。”
“对于国内汽车产业来说,虽然奥迪、通用、别克等国际中高端品牌为自己打开了国内市场,但按照双方的合资协议,却决不可能用这些牌子进军国际市场。”于是,成长起来的中国汽车业也会摩拳擦掌,双方的矛盾会逐渐加深。
未来数年,合资汽车产业的拆分将成为不得不开始的热潮,或者是桑塔娜把国外公司的股权收购过来,以进军海外市场,或者外资干脆反客为主,成为大股东或控股股东。
第四大并购领域:零售、百货业
2007年,外国公司会继续看好中国国民的消费能力,因而会尽更大努力把产品推销到中国。其中,通过并购对销售渠道的控制是其第一着眼点。
另一方面,国内零售业市场也已步入“战国时代”,一直致力于研究快速消费品行业的银河证券高级研究员董俊峰告诉记者:“从当前零售行业的市场格局来看,仍然属于低集中度下的高度竞争,中国零售板块39家上市公司也是两极分化,重点关注只有18家重点公司,未来的并购将不可避免。”
“尤其是纯粹以市场为目标的零售百货业,并购是实现企业跨越式扩张的最重要手段,更何况在全流通之后,实力强大的龙头公司有可能通过并购实现其扩张,股权分散、拥有较低的PS和PB目标公司将享受到较高的估值溢价。”
第五大并购领域:证券业
一位来自证监会机构处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证券业的并购直指资本市场,其目的是希望借重上市公司的壳来融入大笔资金,以期在2007年的持续牛市中‘有米可炊’,更多地获取指数上升所带来的利益。因而,这种并购趋势有可能在2007年继续加剧。”
第六大并购领域:房地产业
2006年,万科36亿元入主南都实现了在长江三角洲的战略布局,并由此开启了国内地产业的并购风潮,人民币升值使得外资预期国内房地产未来形势走好,刺激热钱流入房地产业,外资进入中国房地产业的意向正浓。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政府对地产业一再实施宏观调控和信贷紧缩,但中国强劲的经济势头以及土地资源的日益稀缺还是给了国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