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首页» 观点集萃

观点集萃

粮油涨价,究竟让谁得到了实惠?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6-12-29

【来源:检察日报】

今年是一个粮食丰收年,而全国粮油价格却在年底强劲上扬。政府部门说这是为了维护农民的利益、让粮农得到更多实惠,我们对这种说法笃信不疑。然而事实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据《南方周末》12月21日报道,今年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中储粮”)一举收购了全国小麦总产量的约40%,占小麦商品总量的60%以上,然后控制麦源,按兵不动,采取“市场饥饿法”,硬生生地把小麦市场“托”起来,继而在收购价的基础上加价“顺价拍卖”。这是导致小麦、面粉价格乃至粮油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 显然,当一家企业收购了全国小麦商品总量的60%以上时,它便事实上形成了对小麦价格的垄断;而控制麦源、按兵不动的“饥饿法”,实际上就是囤积居奇,是一种扰乱粮油市场的投机行为。如果中储粮完全凭自己的实力垄断小麦市场,倒也罢了,事实上,他们凭的是政府的财政支持:其收购费用和仓储费用由财政部门支付,或由农发行足额发放;中储粮每收购一斤粮食,政府给予2.5分钱补贴;每存储一斤粮食,政府给予4分钱补贴……正因为有政府的财力支持,所以中储粮才能一举收购了全国60%的小麦;因为有政府补贴,所以他们才放心大胆地囤积商品。河南省扶沟县的一个粮储点,今年收购了2600吨小麦,小麦在这里存放一年他们就能得156万元政府补贴,这对于只有20人的小企业是个不错的“收益”,所以他们根本不情愿把小麦卖掉――小麦、面粉因何涨价,由此可见一斑。

  政府之所以给予中储粮如此优惠,一方面寄希望其分担政府宏观调控重任,对粮食托市收购,维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则寄希望中储粮凭借自身优势和政策支持,成为稳定粮油市场的主力军。遗憾的是,对于后一个重任,中储粮却在自身利益的驱使之下走向了政策目标的反面。享受着政府优惠,却没能履行政府赋予的使命,政府优惠事实上成了中储粮在开放的粮食市场中构筑垄断、展开不公平竞争、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工具。

  而关键的问题是,全国人民忍受着粮油涨价带来的生活压力,到底让农民得到了多少实惠?按亩产800斤小麦计算,一亩地政府给出的补贴为52元,其中农民实际得到了每斤2分钱、每亩16元的补贴,其余36元补贴给了中储粮用于小麦收购、仓储。再加上中储粮在收购价基础上加价销售,实际上,我们每多支出1元钱的粮油成本,农民真正得到的实惠不足0.15元,而以中储粮为代表的流通环节则赚去了0.85元以上――粮油涨价究竟让谁得到了实惠,不言自明!

  如此看来,粮油涨价,实则跟水、电、煤、气涨价一样,不过是老百姓遭受垄断盘剥的又一翻版。如果真要维护农民的利益和种粮积极性,就像一些专家所言,政府补贴应当直接补贴给农民,而不应把大部分补给了流通环节;如果我们多支付的生活成本并没有让农民得到多少实惠,那么粮油涨价就不要以“维护农民利益”的名义。

文/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