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6-12-18
【来源:中国经营报】
12月12日,北京市宣武区红莲社区内,打开店门营业不久的华强超市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我到店里和顾客聊聊天,看看食品价格。”温家宝对超市店面经理滑静说。
尽管部分专家对本轮粮油价格上涨不以为然,但上述被广泛转载的新闻,恰恰证明了中国政府对该问题的高度重视。
诚然,粮油价格上涨当然不必演化为通胀,但民以食为天,对国内粮价本轮上涨的背后因素必须仔细考量:
粮食被赋予了能源新属性首当其冲。尽管当前我国粮食总供求保持基本平衡,但也不可否认一些新情况的出现正在改变这一平衡态势。伴随着国际能源价格上涨,生物能源产业方兴未艾。粮食产品正在从传统的食品转化为重要的工业产品。因此,国际、国内市场对粮食产品的需求增大。从供给角度来看,加入WTO以来,我国粮食市场已经基本与国际市场接轨。但今年以来恶劣的气候造成了世界主要粮食生产国某些粮食品种不同程度的减产,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的上扬逐渐传递到我国。
其次是国际资本炒作推波助澜。当前,流动性过剩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国际资本对投资产品的选择往往造成该产品价格的暴涨乃至产生巨大泡沫。此前,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已经在今年10月份出现暴涨,而中国国内的流动性过剩问题也已日趋严重。同时,我国粮食单产已经很难提高,加之近10年来耕地面积逐年减少,我国粮食总产量增加的前景不被市场看好。
于是,对粮食市场供需矛盾的预期引发了新一轮的投资热潮,国际国内金融市场都有大量资金涌入农产品领域,这也在客观上抬高了粮油价格。
此外,我国特殊的粮食流通体制“人为地”制造了粮油价格上涨。我国现行粮食流通体制的特点基本上是政企合一,国家战略粮食储备全面控制市场粮源。由于中储粮公司既是企业,又承担了一定的政府职能,其角色比较尴尬。中储粮有自己的企业利益。国家对国储库有50元/吨的存储补贴,他们乐于接受政府委托进行托市收购并“天然”地垄断了粮源。客观地说,托市收购确实起到了保价的作用。但是当粮价上涨时,国储库必然要考虑到出库费用能够弥补存储补贴的损失。因此,中储粮特别是其地方分公司并不情愿出库。这就造成粮食投放市场不够及时,扩大了供需之间的矛盾,也造成了不必要的恐慌。
特别需要提防的是:短期内,粮油价格上涨虽然有利于农民增收,但对城市低收入群体有较大影响。从长期看,粮油价格持续上涨必然带来其他商品价格的上涨,在收入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对城市低收入群体的影响更大。而对于农民而言,由于农民面临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其实际收入非但不会增加,甚至可能出现下降。
更为重要的是,一旦全社会形成通胀预期,通胀预期很可能“自我实现”。目前学界关于粮油价格上涨与国内通胀关系的观点有两种:一种认为粮油涨价是国内通胀的表现;一种认为粮油涨价会引发高通胀,可见通胀预期已经占据主流。由于我国目前存在流动性过剩问题,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从流动性过剩到通货膨胀将只有一步之遥。
我国当前还没有发生“全社会物价总水平普遍、持续地上涨”,但粮油价格上涨很可能成为通胀的前奏。从历史上看,通胀来临时往往会造成抢购风潮以及经济、社会秩序混乱。因此尽快平抑粮油市场价格,消除通胀预期,对于正处在流动性过剩阴影下的中国经济来说至关重要。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平抑粮价必须从供需矛盾、货币数量以及流通体制三个方面入手。
而中国能否成功应对,不是个理论问题,而是个经验问题。但愿这场粮油涨价“起于青萍之末,止于草莽之间”。当然,无论是一斤米还是一粒麦,文首场景中透露出的民生为先,更是平稳粮价的重中之重。
文/管清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