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6-11-13
【来源:中国经营报】
视点一:MALL运营管理:消费群体定位仍然有待明晰
2004年10月建成开业之初,金源MALL就因为其规模庞大、交通不便,又是“非规划内”产物等,招来诸多争议。
不久,开发商世纪金源集团将其中18.2万平方米商业面积交给北京新燕莎铜锣湾商业有限公司管理(新燕莎集团和深圳铜锣湾的合资公司),租约为期20年。包括一至四层及燕莎友谊商城、贵友大厦的这部分商场,又简称金源新燕莎MALL。
在外界看来,数百家商铺的分散出租,统筹管理上已有相当难度,运营公司合作方之间的决策协调成本也较高。光是把如此大面积的商铺塞满,都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难题。
为此,金源新燕莎MALL给先期进驻的400多家商铺提供培育期优惠政策,同时每三个月做一次市场调研,了解顾客的消费习惯,不断调整规划布局。例如,为了迎合实际消费需求,他们采用以品类为主(即分为珠宝饰品区,家居用品区,运动生活区、休闲服装区等)的集中布局,取代了以品牌为主的分散布局,腾出的空铺按照新的规划,补充招进新的专卖和专营店。
用金源新燕莎MALL总经理傅跃红的话说就是,两年来他们的品牌置换工作始终在进行,几乎是每天夜间都有商铺在装修、施工。
据傅介绍,如今金源新燕莎MALL内部初步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协调配合系统,角色也互相匹配:开发商主要负责物业管理,运营公司负责整个商场现场管理,各个品牌商则负责店内品牌和销售管理等等。但她也承认,离完善的统一管理和运营体系还有相当距离,整体经济效益也未达到理想状态。
而在商业专家们眼中,开业两年后整个金源MALL最大问题之一,是目标消费群体定位仍然摇摆不定。
中国商业联合会副秘书长王耀指出,金源MALL的独特优势在于规模,但弱点却是缺少独特品牌资源,引进品牌的战略也不清晰,导致很多国内外知名品牌供应商看好这里却不敢进驻。他甚至建议“拿出5000万元买断引进20个国际上公认的优秀品牌,这样会带来100到200个新的比较好的品牌”。
中国商业研究中心研究员于淑华则认为,应该先通过更佳的服务吸引各种渠道的客户,以增加人气。根据世纪金源提供的数据,目前世纪城总共有1.8万户居民,加上周边区域性辐射,主要消费人群也就20万人左右。但如此体量的购物中心,即使同时有5万人到来,也不会显得太热闹,因此金源MALL内餐饮店生意颇为兴旺,其他功能区却相对冷清。
看来如何利用项目自身的独特性,以及方圆5公里内并无其他大型购物中心这一有利条件提升客户忠诚度,合理解决“为什么样的人群服务”的问题,仍然悬而未决。
视点二:住宅商业联动开发:一桩不亏本的买卖
据了解,金源MALL项目并不在当初北京城市整体规划中“东西南北四大MALL”之列,但它却是最先建起来的一个。
事实上,世纪城西区(包括一、二期)楼盘开始销售时,周边项目都以住宅为主,缺少生活配套,没有大型商业中心。黄如论看准了这个空白,金源MALL于是作为世纪城三期的配套出现在开发规划中。从整个世纪城社区来看,该项目位于正中心,且紧挨横穿而过的远大路,区位和交通条件最佳。
对于世纪城“300万平方米的居住社区+68万平方米超大型购物中心”这一开发组合,业界争议颇多,“非理性的产物”之类的批评不绝于耳。但现在回过头看,也许这种模式正暗合世纪金源住宅商业“一盘棋”的思路。
世纪城位于北京西三环与西四环之间,并非城市传统繁华地段,商业配套对于支撑这样一个庞大社区来说尤为重要。无论是预先设计,还是后来在实践中领悟,黄如论使出的这一招,使本来可能零星分散的各种商业设施聚集一处,赢得了可观的规模效益,无论对世纪城后期项目的销售,还是集团品牌知名度的提升,都有战略上的意义。
显而易见的是,从世纪城三期开盘起,金源MALL已成为开发商手中的重要砝码。2003年4月世纪城三期开盘,均价每平方米比前两期高出1000多元,而且一直是排队抢购状态,到2004年初即全部售完。如今世纪城二手房价已涨到了每平方米1万元以上,虽然有各种因素在起作用,但金源MALL的确功不可没。
据粗略估计,金源MALL投资总额达38亿元,而房价节节上升的世纪城三期,投资额约70亿元,最终却实现近200亿元的销售额。谁都看得出来,这不是一桩亏本的买卖。
视点三:MALL战略:主要意义在于提供自主的资金链
北京世纪城大获成功后,世纪金源集团斥资过百亿元在云南昆明圈地3680亩,采取直接克隆方式,开发总建筑面积达400万平方米“昆明世纪城”,城内的MALL部分面积达52万平方米。2005年,“昆明世纪城”年度销售额达到30.5亿元,同期昆明市住宅年销售总额不过70多亿元。仅2006年1至2月,该项目新推楼盘销售额便高达6.5亿元。
2004年底开始招商的重庆金源MALL(建筑面积约50万平方米),几乎是北京金源MALL的翻版。虽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