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6-04-18
【来源:南方都市报】
据专家分析,中国已成为世界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从1979年到2004年8月底,针对或涉及中国产品的反倾销案件高达593起,涉案金额达数百亿美元。其中,仅2005年一至八月国外对华反倾销案件就有33起,涉及金额超过10亿美元,同比增长26.2%。
我国的外贸正处于一个历史性的转折期,而反倾销正是转折期内的阵痛。面对国际贸易不断增加的摩擦,中国供应商应何去何从?
解决之道要回归到劳工标准问题,只有提高劳工标准,树立企业社会责任感,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国际上对中国企业的不佳印象。
――中大岭南学院许罗丹副院长
日本企业为保障行业利润率,宁愿让产品在市场上保持相对稀缺的状态,而中国企业在国外以价格拼份额,换来的只是反倾销调查。为什么我们要把市场份额看得这么重?
――省外经贸企业协会首席法律顾问潘志恒
“我们目前正在全力应对可能出现的新一轮反倾销诉讼,据我们了解,这场诉讼是由德意两国出面推动的,涉及的家具种类可能以软体家具为主。”9月21日,东莞家具协会的有关负责人向本报记者透露了这样的信息,对方在电话里的声音相当淡定。
这种淡定,也许源自该协会已经应对过美国方面提出的一次反倾销指控。据透露,目前他们正在等候美国方面作出初裁,让他们感到安慰的是,判决有较大希望有利于东莞的应诉企业。对于日益频密的反倾销,广东省对外经济贸易企业协会首席法律顾问潘志恒说,“我国的外贸正处于一个历史性的转行时期,必然要经历这种阵痛。”
反倾销频发起因复杂化
广东宏安信律师事务所对经济类案件研究颇深的李文涛律师,向记者提供了一份近期针对中国制造产品反倾销案的不完全名单。名单显示,包括女式内衣、玻璃水杯、电烫斗、鞋类产品、过硫酸盐、无缝钢管等等一系列中国产品正在不同国家地区处于立案阶段,而花岗岩、冷冻和罐装暖水虾等产品已经处于反倾销终裁阶段。
“中国已成为世界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李文涛透露,针对中国制造产品的反倾销调查数量居全球反倾销调查案件总量首位,约占全球反倾销调查的七分之一。
广东省对外经济贸易企业协会首席法律顾问潘志恒把我国制造产品频遭反倾销调查的原因归结为两点,一是企业间无序竞争、彼此拆台,令压价出口情况普遍存在;二是政府职能转接不畅,致使行业管理混乱,“政府没有把出口管理或审核权下放给行业协会,协会便不能对违反行业整体利益的出口企业作出惩罚”。
而李文涛则指出,在当前,国际上针对中国制造产品的反倾销调查,成因已益发复杂。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竞争加剧,国家经济安全面临新的挑战,导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不少国家迫于国内制造业的压力,倾向于把反倾销合法化、制度化”。
中国产品“把柄”不少
而中国自身的经济特点,则令国内的出口企业容易成为国外有目的地运用这一政治工具的目标。各方面资料都显示,中国在劳动力、原材料方面享有巨大的比较优势,令出口产品价格优势明显;另一方面,中国企业规模小、数量多、外部竞争环境恶劣,缺乏整合能力,也缺乏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令产品附加值低,竞争手段只能单一依赖价格。
与此同时,中国承接了大量外来直接投资,同时也承接了发达国家制造业大转移,令中国成为制造业大国和“世界工厂”,必然令中国出口量相当可观。
种种因素的累积,令中国制造产品频频“触雷”。作为我国外贸的重要窗口,广交会可说是众多国内企业“触雷”经历的见证人。例如2004年美国终裁后决定对我国输出的木制卧室家具收取198%的反倾销税,当届广交会上于家具展区出现的美国采购商数量便较往届大幅减少。
为了规避高昂的反倾销税率,不少国内企业纷纷另寻“出路”,把生产基地转移到别国。
行业协会应“挺身而出”
然而,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副院长许罗丹教授却认为,“目前提出的一些解决反倾销问题的方法,例如争取行业或企业的市场经济地位、将生产基地转移到其他新兴国家等,都各有弊端”。她指出,如要争取市场经济地位,是要以中国的外交利益与政治利益作为代价的,这里面牵涉的因素太多;而将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