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6-08-25
【来源:中国商报】
继百联之后,上海市又一艘国有商业航母诞生了。8月8日,随着上海市国资委大笔一挥,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正式“起航”――它集合了上海市最核心的食品行业资产,拥有30多家子公司和5家上市公司,资产规模458亿元,主营销售收入406亿元,一夜之间成为中国最大的食品企业。另据本报记者获悉,“十一五”期间,上海国资委大集团战略的大手笔还不仅限于此,还将在上海电气集团、上海物流集团、上海农产品集团和上海金融控股集团方面加快整合步伐,拟将打造上海六大“超级集团”。
而7月底,在武汉市政府的统一安排下,由武汉商业局、武汉金融办等主管部门牵头,一个对武汉商业类上市公司的重组计划也再度被提上日程。
这一系列集团的诞生和计划的实施,其背后的推手无一不是地方政府,并且还乐此不疲。流通业作为我国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的行业之一,打上如此浓厚的行政色彩,不免让人有些担心。最近就有专家呼吁:政府角色亟需转化,组建之风也该缓缓了。
组建成“疯”
其实,回顾我国流通业发展历程,地方组建“商业航母”的痕迹和实例又何止于此。早在1992年,针对我国目前零售企业的分散经营与小规模等弱点,有关政府部门早已有意识地开始整合流通资源,合并流通企业,培育大型流通企业集团。但真正开了我国“商业航母”先河的还应是北京首联集团的成立。
2001年底,在北京市商委的大力撮合下,由北京市13家商业零售企业共同组建的首都商业连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联集团的前身)正式成立。在当初签约的13家企业中,物美是其最大股东。
紧接着就是日后一直被各地方政府纷纷效仿的“百联模式”的承载者――2003年4月,由上海一百、华联、友谊、物资总公司四家企业整合而成的总资产规模近280亿元的百联集团。虽然从其成立伊始,就一直伴随着争议前行,但在成立后的第二年,百联集团以676 亿元的销售额成了我国零售行业当之无愧的航空母舰。
2004年,商务部在《流通业改革发展纲要》中提出,力争在5至8年的时间内,培育出15至20家拥有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初步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流通企业,商务部可能会在合并纳税、组建财务公司以及收购方面等给与一定的优惠和扶持政策,更是激起了各地方政府组建航母的热情。于是克隆“百联”蔚然成风。
2004年3月,重庆组建国有独资公司重庆市商务集团,注册资金3000万元。当年4月中旬,由北京市国资委牵头,北京首都旅游集团、北京新燕莎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全聚德烤鸭股份有限公司整合而成的旅游商业航母现身,重组后的企业资产规模达到200多亿元……
所有这些无不都打上了政府的烙印。
不可否认,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流通业都是作为制造业的辅助产业,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所以出现了规模小、核心竞争力差等痼疾。尤其是随着2004年底我国零售业的全面对外开放,一些国际零售巨头纷纷抢滩中国,使得国家培育一批有规模、有竞争力的商业集团进行“联合抗外”成为形势所需,也是当务之急。
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黄江明这样告诉记者:“在我国这样特定的环境下,行政性重组对于像电力等垄断行业而言,完全可以更好的发挥效益,但对于非垄断且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零售业来说,只可能是事倍功半。”
据他介绍,在百联集团没有组建以前,上海的无论是华联、联华还是农工商,在全国连锁30强中都排在前十,现在虽然百联稳居头把交椅,但只是虚大,就像当年三国时期曹操捆绑的大排一样。而且以前,在任何公共场合他们都是最风光的,甚至有点不可一世,每次发言都必须得是第一个,但现在,境况又如何?
“起航”受阻
尤其是这一波组建浪潮里的典型――“南百联北首联”的遭遇也不得不让专家们担忧。
作为百联模式代表的百联集团,虽然目前来判断它的成败好像还为时过早,但也有很多不和谐的因素存在。首当其冲的就是他的人事频繁变动问题。自从华洲离开华联后,仿佛拉开了百联高层人士动荡的序幕,张新生、王宗南也纷纷调任;再看看它的经营状况,曾经风光无限的华联超市由于业态冲突生死难卜,位居国内超市第一把交椅的联华,最近也难言辉煌,尤其是百联的商超板块很有可能并入新成立的光明集团,也不得不引人深思。
虽然不能说这些都是政府撮合“惹的祸”,但从频繁的非企业实际需要的人事调动也可足见政府在其中左右的分量。应该说张新生、王宗南都是在上海商界摸爬滚打多年的数一数二的人物,既有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