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6-08-17
【来源:北京周报】
如何把消费潜力转化为消费能力,是中国政府急需做的事情
作为一名中国经济的研究者,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对中国居民的消费表示了很大的担忧。罗奇认为,中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和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较低,在中国目前连续几年出现高投资的情况下,低消费可能会给中国经济带来麻烦。
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上半年,中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2371亿元人民币(约5296.4亿美元),同比增长29.8%,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4.4个百分点。上半年中国进出口总额7957.4亿美元,增长23.4%,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0.2个百分点。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448亿元人民币(约4556亿美元),同比增长13.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4%,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0.4个百分点。
显然从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看,投资和进出口的增长仍然是主要的,与发达国家消费占GDP比重70%以上的比例相比,消费表现的还是偏低。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宋国青教授介绍,在中国经济增长中,中国居民的消费能力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
消费潜力远远大于消费能力
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中国居民有15.3万亿元的存款在银行放着。“如果把这些钱用于社会消费中,那么中国居民的消费能力最少是现在的三倍。”宋国青教授说。
宋国青介绍,虽然居民的收入这两年都有一定增加,但由于相关体制机制改革不到位,社会安全网建设滞后且覆盖面低,使得中国居民对以后的生活有种不顾安全感。工作是否稳定?能否老有所养?挣的钱能否应付未来可能出现的种种开支?比如失业、住房、养老、医疗、教育等等,这些后顾之忧,使得中国居民即使家庭总收入涨了,人们也不愿增加太多消费。
国家统计局高级经济师姚景源也认为,中国居民的消费潜力很大,而且过去长期低估了中国人民的消费潜力。
姚景源说,1998年中国共有10000部手机,当时预计到2000年,中国手机用户为80万。结果到2000年,中国拥有了8700多万部手机,比预计的增加了100倍。在2005年,中国拥有了3亿9千多万部手机,大大超过了政府有关部门的预计。
目前,中国共有三十九个工业大类,排名第一的不是钢铁,而是以手机为核心的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可见,中国居民的消费能力的增长是不可预见的。
这是姚景源在6月份浙江省商界召开的一个会议上表达的观点。
姚景源建议,企业应该高度重视研究人们的消费行为。因为在未来五年,适应消费结构升值的产业,将成为投资新热点。
消费受制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但是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失衡削弱了消费增长动力。”太平洋证券研发部研究员徐林说。徐林认为,虽然中国居民消费潜力很大,但由于目前居民的消费受制于现有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在这种情况下,消费的增速只会是很温和的徘徊。
徐林介绍,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失衡状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财政收入的迅猛增长挤压了居民收入增长的空间,另一个是相对增速较慢的居民收入内部还存在分配不均衡。这两个方面直接削弱了居民消费增长的动力。
徐林介绍,1998年以后财政收入以20%的速度持续增加,到2005年,财政收入达31649.29亿元,占GDP比重17.4%。
在政府收入持续增长的同时,企业收入占比稳定在14%左右,也就是说,政府收入快速增长大大挤压了居民收入增速,导致居民实际收入增长持续多年低于GDP增速。
更为重要的是,增速相对较慢的居民收入增速还存在内部分配不均衡的问题。一方面是城乡居民收入分配不均衡程度扩大,收入差距不断加大。目前占全国40%多一点的城镇人口,获取了全国近70%的收入,而占全国近60%的农村人口仅获取全国30%的收入。另一方面则是,高收入群体与低收入群体收入差距也在进一步拉大。
“这种现象压抑了居民消费的欲望,进而阻碍了居民消费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徐林说。
太平洋证券研发部研究员姜德增认为,投资主导型经济增长是收入分配失衡的根源。
姜德增介绍,既有的政府官员考核机制和政绩观,使得政府官员必须靠出GDP赢得升迁。然而,作为拉动GDP的三驾马车,消费的投票权主要掌握在居民手中,净出口的投票权主要掌握在国外消费者和国内企业手中,政府想在这两方面产生大的影响较难。但是投资不同,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投资引导、拉动、调节GDP的增长,因而政府官员天然地有着参与投资的积极性。
这几年的经济发展表明,房地产业的投资既充当了本轮经济增长的引擎,又为政府赢得更高的收入增长提供了可能。目前,地方政府仍然牢牢地掌控着作为房地产业核心要素的土地。政府通过出售土地,直接获得了大笔收入。
“依靠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带来了政府收入的快速增长,却没有相应地提高居民收入。”姜德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