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6-08-14
【来源:国际商报】
很多事情就怕跟风,一旦跟风,很可能给他人错误判断提供依据。
4月,宜家宣布投资超过1.5亿美元,用于奉贤物流分拨中心项目计划。
5月,苏宁增发7.8亿股票募集资金,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建立30个左右物流基地。
6月底,永乐投资2亿元的青浦物流配送基地已正式开工。
国际零售业巨头沃尔玛把自建物流体系作为自己的基本战略。
北京市连锁企业热衷于自营物流配送,曾有一项统计数据显示,全市146家连锁经营企业中只有20家企业依靠第三方物流配送,所占比率为13.7%。
7月底,苏宁获得国家贷款,将用3.5亿元建设物流系统。
一时间零售企业自建物流设施成为热门,曾经担任零售企业运输及仓储任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似乎退出了这个舞台。业内人士称,一场冰与火的死活对局终于形成。
是啥成就了“火”?
在不少人的传统概念中,似乎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零售企业的仓储和运输是约定俗成的事情。但一系列自建事件打破了这种规律,是啥成就了零售企业自建物流设施的局面?
“是零售业的物流设施有其特殊的要求成就的。”一位业内专家告诉记者,“所谓的特殊要求主要体现在干线运输和城市配送两块。其中干线运输并不困难,一般的第三方物流企业都可以胜任,但城市配送则很难寻找到合适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到底“难”在哪里呢?
一位业内人士曾告诉记者:“像我们这样的食品零售企业拼的就是价格和效率,像日配这类商品的需求量很大,但由于其保质期较短,我们每次也不敢多进,只能增加供应商的送货次数。不堵车还好,一旦遇上大拥堵,货物很可能晚一两个小时到店。按一个店晚一个小时计算的话,十个店很可能晚十个小时。那么送到最后几个店的日配很可能卖不出去,完全划在废弃商品中,这无疑加大了运营成本。”
相关专家表示,效率只是逼迫零售企业自建物流设施的原因之一。零售商品需求灵活而多变,本身品类又极为丰富,也对物流的要求极高。而目前鲜有能充分满足零售业巨头干线运输和城市配送的需求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第三方物流企业“冰”的现状
杨文华,上海成协物流配送有限公司总经理,承担为沃尔玛、家乐福等零售巨头配送货物工作的他也在头痛。他坦言,随着零售企业的渐成规模,其自建的物流中心对第三方企业来讲将是一个很大的威胁。昔日的客户关系很可能演变为竞争对手。
“同是对手的竞争主要看实力,但当本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同像百思买、7-11这样零售物流巨头相比,又哪里比的过呢?”该业内人士说道。
“单就我国内地来讲,目前在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企业中,对该项服务不满的比例已经超过30%,严重阻碍了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建辉在近日的“2006美国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中国年会”上明确指出。
他介绍,大多数内地第三方公司由仓储、货运公司转型而来,供应链意识欠缺,供应链管理经验和人才也较缺乏,服务水平难以达到客户要求。
在此前一项对内地100家大中型制造企业与流通企业的供应链管理、采购管理、订单管理、运输管理等18个方面的调查中发现:企业认为供应链与自身无关,无需研究占60%;将仓储、运输等同于物流及供应链管理占30%;有所了解,但不知道如何介入供应链管理服务占5%;有清醒了解,但尚无能力进入该市场占4%;有清醒了解,正在努力进入该市场只有1%。导致的结果显而易见―――目前内地企业准时交货率只有89.6%,从收到订单到组织生产平均需14天,最长的需要50天,平均产成品库存占销售量的20%,32%的企业在产成品发货前库存要超过15天。
这位业内人士叹息到,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自建物流设施,完全是为了生存呀!
第三方物流企业仍有市场可挖
相关专家表示,零售业巨头自建物流在国内物流业发展的初期应是权宜之计。零售业巨头自营物流的热潮并不会改变第三方物流的整体趋势。
朱建辉分析说:大批跨国生产、零售企业在内地建立生产基地或销售网点,进一步增加投资,并准备将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必然带来第三方物流服务需求的大幅上升。因此,尽管内地企业的供应链建设差强人意,但经贸发展仍催生内地第三方物流市场快速增长,逼着物流企业提升核心服务能力。
目前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服务能力与零售业需求之间的差距还会继续扩大。因此,在当前情况下通过自营物流而不是第三方物流,是零售商保证供货,维持正常商品经营的必然选择。第三方物流企业尚有许多机会和工作要做。
文/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