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6-07-31
【来源:市场报】
日前,国美电器在香港以“股权+现金”方式并购永乐电器,令人始料未及。尽管收购案一波三折,但仍吸引了人们的眼球。收购、谈判破裂等诸多消息满天飞,精彩之外多了喧闹和浮夸。对此,多数人都纷纷看好,认为这是国美电器“做大做强”的战略性举措。对此,笔者却不认可,因为国美在今年就实施对永乐的并购并非上策,如果再等2至3年,所能产生的辐射和溢价价值将更大。
眼下的这场收购大戏,还停留于单一的“门店数量和经营资本”累加上,没有来自于双方在长期竞争中已经形成的独特竞争策略和经营理念的重叠效应,短期内无法进行重组,相反会增加国美电器的经营负担。
首先,双方在并购之前在许多区域都属于直接冲突的竞争对手,在市场操作、门店管理、经营模式上已高度同质化,惟一区别的只是门店数量的大与小和多与少,并没有形成真正的差异化竞争。与数月前百思买收购五星电器,实现中西操作策略和手段的合理重组相比,国美此举将在战术层面上遭遇较大阻力和风险。一是门店优化,由于双方的竞争形成直接的冲击,一些城市整合必然引发相关无效门店的关店潮,资源上就会出现重复和浪费;二是上游供应商的优化,双方的上游供应商队伍多趋同,合并之后不仅无法体现规模化采购成本优势,反而会增加家电厂家的警戒心理,且原有采购环节的人力资源必然会被重组;三是两家企业文化上的巨大差异,目前国美与永乐都处在家电连锁业态的发展初期,内部管理制度、员工认识水平都存在着不足,特别是通过挤压上游供应商利润的盈利模式备受质疑,合并后这种弊端会被放大,人员管理难度和成本增加。
其次,尽管家电连锁的竞争已经步入了洗牌重组的活跃期,但这种表象与我国家电连锁业态的实际状态并不相匹配。我国家电连锁在短短几年迅猛发展、获得广阔前景,其快速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新兴业态给消费者带来的“物美价廉”冲击感和新鲜感,一旦业态发展成熟,同质化之后必然要求相关企业实现差异化突围。但是,参与其中的连锁企业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消费群、有吸引力的经营模式等优势,这也是造成了近两年来家电连锁商不断重组的根源之一。因此,现在就以收购兼并带动企业的规模增长,不仅无法形成规模累加后经济效益,反而会重蹈家电厂家在发展初期盲目做大规模陷入价格恶战的老路,对企业今后的增长无益。
再者,国内企业过分高估了外资家电连锁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当百思买收购五星电器曲线进军国内市场之后,有关外国家电连锁“狼来了”呼声不断,尽管外资连锁拥有诸多竞争优势,但进入中国市场后必然面临本土化融合难题,需要来自时间和市场操作经验的积累。因此,我国家电连锁企业仍处于领先位置。
纵观全局,国美此次的并购案,尽管前景看好、发展潜力大,但在整合过程中的道路却颇为艰难坎坷,需要来自国美与永乐双方的协调与配合。
文/沈闻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