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6-07-26
【来源:市场报】
日前,在成都举行的第三届城市竞争力国际论坛上,由美、中、加、意、英、荷、韩、墨8国学者携手完成的第一部《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05至2006)》正式发布。
该报告利用75个指标,对全球110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人才本体竞争力、企业本体竞争力、生活环境竞争力、商务环境竞争力、创新环境竞争力、社会环境竞争力以及产业综合竞争力进行了计量与评估,中国有4个城市进入前70名,包括香港(19)、台北(48)、上海(69)、北京(70)。
虽然此次竞争力排名的结果还可再议,但是,通过其中的分项排名,我们还是能够得到一些启示。
中国内地城市中排名最高的上海和北京,分别列69和70位,在规模、质量、效率、增长、就业、结构、效益等7项指标中,两城市的规模、增长、就业和结构指标都比较靠前,而质量、效率和效益指标却不理想,在90位上下。这一结果是意料之中的,因为在上海和北京前面的城市,大部分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
发达国家很早就完成了工业化过程,经济发展策略也相应由规模型向效益型转变。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基本上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甚至是在最近十几年才开始的,而提高发展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则仅仅只有几年。质量、效率和效益方面的巨大差距,揭示了我国城市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提升经济发展的效率和效益。
而要做到这一点,同样也能从报告中发现一些努力的方向:
加快都市经济转型。我国的大城市大部分刚刚完成工业化,有些城市甚至是以重化工业为经济支柱。而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和一定阶段后,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已不具比较优势,这时必然会发生产业转移。城市管理者必须采取措施,引导都市经济及时转型,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只有这样,才能继续支撑都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也才能保持和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发挥城市群的整体协同作用。该报告显示,大多数名列前20位的城市,位于世界著名的城市群和城市带中。这说明,城市群是培育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国际城市的摇篮。因此,我国的城市发展要有全局和整体规划的观念,应当在一定区域形成一定的城市群。城市群中各城市的整体进步和协同发展,将有利于提升城市竞争力。每一个城市都守在自己的一方天地中,幻想一枝独秀的发展是不现实的。这不仅要在区域规划中打破城市与城市的界限,甚至要打破省界,从而使各城市在发展中相得益彰。
文/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