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首页» 观点集萃

观点集萃

挑战外资并非天方夜谭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6-07-16

【来源:市场报】

近来,外资并购话题在业界逐渐升温,“国退洋进”、“新洋务运动”等新词汇时常见诸报端,观点泾渭分明。有的称引进外资是经济规律使然,是正常的市场行为;也有的提出应对新时期引进外资战略进行反思,要求主管部门摈弃单纯追求吸引外资数量的倾向,真正把引进外资纳入“科学发展观的轨道”……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今年年底前就将结束,届时外资进入的步伐势必还要加快,这是大势所趋。一些跨国公司认为,现在是收购中国企业的最好时机。收购价格正像中国的劳动力一样,比欧美低得太多;还可以利用中国企业原有的销售网络、原材料和能源供给渠道以及品牌,再加上外商的资本和技术,就可以逐步实现垄断中国市场的目标。

目前,全球最大的机械设备制造商美国卡特彼勒公司正在中国展开一场并购扩张风暴。据了解,卡特彼勒计划并购的谈判对象几乎囊括了中国机械制造行业的几大龙头企业。对于卡特彼勒发起的这一并购风暴,有人认为其“扩张野心”在于整合并吃掉中国整个机械制造业。

对此,中国企业必须提高竞争力才能处变不惊。有关专家指出,必须掌握一流跨国公司的科学管理诀窍,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做到知己知彼;理性管理和运作,而不是盲目的勇敢和牺牲精神。只要符合双方利益、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而不影响国家经济安全,对外资来华并购,我们任何时候都欢迎。

外资并购并不可怕

面对外资进入我国的汹涌态势,有人担心会形成行业垄断。其实,垄断并不是并购带来的结果,垄断也并不是坚不可摧,只要市场是充分竞争的市场,就很难形成绝对的垄断。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我国的许多大型企业又何尝不是在垄断经营。消费者至今还在为石化、邮政、电信等领域的价格垄断被动埋单。

以日化行业为例,上世纪90年代初,国外资本大举进入我国日化品行业,并购了很多知名企业,我们确实也丢掉了一些知名品牌。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些年与国外大企业的竞争中,本土日化企业在营销、管理等诸多方面都学到了不少东西。尽管外国品牌仍占大部分市场份额,但本土企业为了生存也表现出了极强的韧性。拉芳、舒蕾、雕牌等品牌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宝洁、联合利华等跨国公司的产品不再一枝独秀。

当宝洁、联合利华等跨国巨头凭借庞大的资金实力和先进的营销模式所向披靡,陆续通过收购合资等形式,将浪奇、熊猫等当时国内几乎所有的著名品牌收归囊中,并通过“雪藏”等方式使这些品牌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在本土品牌兵败如山倒,外资品牌“一统河山”之后,宝洁们终于露出狰狞的面目,其旗下飘柔、海飞丝、碧浪、汰渍等产品将日化品价格推向了史无前例的高点,消费者的生活成本因此大大提高。然而,日化行业的竞争条件较为充分,垄断壁垒在竞争中逐渐瓦解。外资品牌的高端战略给市场细分提供了空间,本土企业逐渐找到了自身的市场定位,大举挺进低端市场,且越来越有竞争力。本土品牌的崛起,让市场价格天平开始发生了倾斜,外资品牌也纷纷低下了高贵的头,大规模降价以参与竞争。电视广告上,本土的“雕牌”始终以工薪阶层的面目出现,而宝洁的“汰渍”,也开始让操着南腔北调的家庭主妇们反复地提醒和感叹“只卖2元”!

盈利是并购的惟一动力

外资企业之所以对我国市场充满兴趣,原因很简单――趋利。

不可否认,外资在资金实力和管理水平上占据着绝对优势,特别是在战略眼光方面,十分值得我国企业学习。在已经发生的许多并购案中,许多跨国企业和机构已经获利颇丰。比如,摩根士丹利在进行了充分市场调研后,斥资5亿元参股蒙牛,而当时蒙牛的市场前景并不被人看好。时至今日,已经没有人再怀疑蒙牛的成长潜力,而大摩在此次交易中已经成功获利20多亿元,羡煞国人眼球。我国的投资银行和企业,有时候的确缺乏敏锐的市场嗅觉,将自己嘴边的蛋糕拱手送给别人。

其实,随着我国经济近20年来的飞速发展,并购机会不断增多。但由于固定思维模式惯性和估值理念偏差,这些机会往往被我们所忽略。全球第一大啤酒巨头比利时英博啤酒对福建雪津啤酒的并购爆出天价――超过净资产10倍,这在国内并购中是不可想像的。花如此大的价钱也肯定不只想听个响儿,其最终目的还是盈利。像雪津这样的高溢价收购案例还有很多,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我们是否应该盘点一下身边的资产,重新掂量一下它们到底价值几何?“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对外资并购进行质疑,不如在市场中迎接挑战。

我国企业在资源占有度、品牌亲和力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利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