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首页» 观点集萃

观点集萃

如何扩大消费?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6-07-16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我国扩大内需的政策是从亚洲金融危机开始的。1997年,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经济出现了通货紧缩的趋势。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人们认识到过分依赖出口的危险性。1998年开始,中国政府连续四年实施扩大内需的方针,主要是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并配合以稳健的货币政策。内需无非是三个方面:居民消费、企业投资和政府购买。在刺激经济增长时,我们不仅要考虑到总需求数量的扩大,还要保证总需求的质量。所谓“总需求的质量”,指的是总需求对经济的作用的优劣程度。其中,居民消费由于是纯粹的私人支出,故而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支出行为,因而对经济运行的健康没有隐患,由此所导致的经济增长也就是有效的增长。而政府购买一般被认为浪费严重,因而其效率小于消费。企业投资的质量要区别对待。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企业投资完全有可能是低效投资,比如说国有企业的投资就是如此。而在政府刺激投资的低利率政策下,即使是治理结构没有问题的企业也有可能青睐低效投资项目。这种低效投资使得经济健康受到威胁,稍有风吹草动经济就有可能陷入危机,亚洲金融危机中的韩国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因此,对于一国经济来说,扩大内需的最佳策略是扩大消费,再由消费诱导投资。这样带来的经济增长才是最有效的经济增长。

从以上标准来看,从1997年到2003年,我国拉动内需的效果并不好。我国内需主要是由投资拉动的,而非消费。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1997年我国的最终消费率(即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为58.2%,到了2003年下降到55.5%;其中私人最终消费率(即私人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从47%下降到43.3%;而资本形成率(即按支出法计算资本形成占GDP的比重)则从1997年的38%提高到42.3%。由此看来,我国虽然采取了刺激消费的政策,而消费总额也确实增加了,但效果显然并不十分理想。那么,究竟如何扩大消费呢?本人认为,我国消费的扩大最终要依赖改革、发展和城市化。

向改革要消费

如何刺激消费?传统的方法(比如减税和增加转移支付)是调节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可支配收入的变动会导致消费支出的变动,从而刺激消费。但这些政策对于我国目前来说作用不大。主要原因在于我国老百姓目前的消费倾向太弱。在消费倾向弱的情况下,大部分增加的收入都会变成储蓄,因此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就不会好。

为什么我国老百姓目前的消费倾向太弱?主要原因可能在于文化传统或生活习惯。我国老百姓有勤俭持家的传统,对于大手大脚、铺张浪费有着强烈的敌对情绪,甚至对有些正常的奢侈性支出都有些抵触。这样的一个文化传统所导致的是高储蓄,甚至是超高储蓄。这一点可以从我国台湾和香港经济得到佐证。尽管经济制度不完全相同,所处的发展阶段也不一样,我国台湾和香港的平均储蓄率目前高达20%以上,这与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发达国家相比是非常高的。

当然,我国老百姓目前的消费倾向太弱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预期的变动。人们储蓄的目的无非就是为了未来消费。未来消费无非就是几个方面:养老,看病,预防失业或其他意外,以及孩子的教育等。改革是我国经济所必需的,但改革也是有成本的。社会保障制度、医疗保健制度以及教育制度的改革都增加了人们的预期支出,从而提高了人们的储蓄倾向。而市场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化,又使得人们的预期收入和预期支出的不确定性增加。为了预防预期收入和预期支出的不确定性,人们就得提高储蓄。这样,老百姓的消费倾向就进一步走弱。

消费倾向降低的结果是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大幅减弱。不管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最终都得通过乘数过程起作用,而乘数效应的大小则取决于老百姓的边际消费倾向。这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表现得最为明显。那时,我国采取的所有宏观经济政策,效果都不佳,经济对宏观经济政策几乎没有反应。

在明白了消费不振的原因之后,如何刺激消费就一目了然了。政策的着眼点应是消费倾向。然而,勤俭持家的传统不是短期内能够改变的,因此所能调节的可能只有预期了。要调节预期,所能做的无非是尽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保健体系,同时大力发展教育金融业务(如低息助学贷款),使求学者能够用自己的未来收入支付教育开支而无需父母操心,以此消除老百姓的后顾之忧。

问题在于,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保健体系和教育金融业务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健全的。因此,预期本身也是一个慢变量,把它作为一个政策工具好像也靠不住。那么,这是不是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