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6-07-16
【来源:名牌时报】
应不应该过于强调民族商业―――这一多年来备受争议的话题最近又成为关注的焦点。
事件起缘于中国商业联合会副秘书长王耀4月底在三亚举行的2006中国国际零售创新高峰论坛上讲述的一个观点。“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概念应该被淡化。”在演讲中,他说,不要过分去提倡民族品牌和民族概念,而要用全球化的观点去认识与看待一个大品牌或者一个大企业。
著名零售业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黄国雄也表示,全面对外开放后,对商业领域而言,民族这个词是狭隘的。但他同时强调,绝对不能让外资在我国流通市场起主导作用。
这使得业界应该思考一个问题,许多人热衷的“大力保护民族商业”还值得继续大声疾呼吗?
■ 我们该支持谁?
如果一件不到40元的商品,一家本土大卖场的价格比外资大卖场的价格贵了9元,这时候,你是会去有着更为物美价廉的商品的外资卖场,还是宁可多花9元钱去支持民族零售企业?
5月7日这天,记者一连逛了两家大卖场。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发现,记者曾购买过的一件商品,在家乐福北京马连道店卖31元,而在另一家相距并不太远的本土大卖场里,这件商品的售价为39.8元。
作为消费者,你会去家乐福购买,还是会去这家本土大卖场购买?相信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前者,因为那里的价格更加便宜。
但是,家乐福是外资企业,假若有一天,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市场上占据的份额足以主导我们的流通业,而这会危害到国家的经济安全时,作为一个中国人,你还愿意去它们的卖场购物吗?
心情是矛盾的,假如这种场面真的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究竟该如何选择?
■ 难以界定的民族商业
“民族品牌,到底什么才是民族的?”在论坛上,王耀反问道。
台下的参会代表当然没有谁去轻易地回答这个问题。他接着说,在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的人、资本都在不断流动,“今天的国美电器是国内企业还是国外企业?说不清楚。”
加入WTO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企业逐步与国际接轨,到底怎样的企业才是地地道道的民族商业企业?现已愈加难以界定。
比如王耀提到的国美电器。事实上,国美电器在2004年上市时就已经称得上是外资企业。当时,黄光裕持股66.9%的中国鹏润通过收购注册地在英属维京群岛Ocean-Town的全部股份,借壳在香港成功上市。而今年3月底,国美电器将母公司一直未上市的35%权益“装”入香港上市公司的申请方案正式获商务部批准,国美也将因此变身为外商独资企业。
成为外商独资企业的国美,仍然表示要与即将进入中国的如百思买等外资家电连锁巨头一较高下。但是,现在的它究竟还算不算得上是一家民族商业企业呢?
类似的例子还有江苏苏果超市。2004年,华润集团旗下华润创业收购苏果超市24.25%的股权,加上此前陆续收购的股份,持股达85%,实现了对苏果的绝对控股,苏果也毫无疑问地由一家国有企业成为了外资商业企业。
但是,在与家乐福等外资卖场的抗争中,苏果在南京身先士卒,冲在最前面,对家乐福从战术上进行全面“围剿”。在开拓农村市场和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方面,苏果也走在很多企业的前头,其成功经验被总结成“苏果模式”在全国推广。
这样一个苏果,难道仅因为外资企业华润的控股,就不能称之为民族商业企业了吗?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来界定我们的民族商业?
■ 传统民族商业概念已过时?
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洪涛长期以来一直关注和支持内资零售企业的发展,他迫切期望着中国出现像沃尔玛、家乐福这样的本土大型零售企业集团。但是,洪涛却支持淡化民族商业这一概念。
为什么?“资金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很多企业都在境外上市,他们到底该怎样界定?”洪涛说:“传统的零售企业就是民族商业,多元化发展的就不是民族商业了吗?”
因此,他认为,传统民族商业的概念已经过时,不能适应开放的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应该被置换成新的内容。“不一定非得所有的资本、商品等一切都是自己的企业才有资格拥有民族商业的称号。”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