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 发布日期:2012-10-24
2012年第三季度海峡两岸和港澳地区消费者信心指数近日在京发布。数据显示,随着中国经济增速趋于稳定,消费者信心强势回升,尤其是大陆消费者信心指数达到94.8,排名居四地之首,并创下2010年以来的新高。除大陆外,香港和澳门的消费者信心指数环比也都出现了回升。专家认为,稳增长措施目前已取得显著效果,通胀得到有效控制使得消费者信心出现明显积极变化,表明消费者对未来中国经济的信心也在逐步提升。
消费市场增长开始提速
海峡两岸和港澳地区消费者信心指数于2009年第一季度首次推出,涵盖了经济、就业、物价、生活消费、购置房屋及投资股票等六大范畴,是反映消费者总体信心程度及其变动的指标。数据显示,2012年第三季度,大陆消费者信心总指数为94.8,同比上升4.8,已逼近2009年第四季度指数水平,而消费者信心预期指数达到97.1,高出满意度指数5.8,表明消费者信心可能出现积极变化。
此外,从消费者信心的分指数来看,除物价分指数外,其他分项指数均在第二季度触底后迅速回升。尤其是消费者购房信心分指数达79.6,同比上升了9.5,而消费者投资信心分指数也环比上升了8.0达到81.7。
“7月份以来,我国消费市场出现增速加快的趋势。”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赵萍表示,自去年6月以来,我国消费者信心指数、消费者满意度指数和消费者预期指数虽然出现了不同程度下降,但与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相比仍居全球最高水平。尤其是中秋国庆长假期间,全国消费市场呈现购销两旺、繁荣活跃的井喷式景象。
对经济预期信心增强
“消费者信心指数的增长,主要是因为消费者对中国经济预期的好转和信心的增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徐洪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9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4.2%,比上月加快1个百分点,环比上涨1.46%,也从侧面印证了消费者信心指数正在增加。这些都表明中国经济正在好转,稳增长的政策已起到效果。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漆云兰分析认为,今年以来,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较快提高、物价涨幅回落以及国家不断出台的扩大消费政策等因素使消费仍处于较快增长区间。第三季度,在国际消费者信心有所恢复、我国物价总水平较低、房地产市场有所升温等因素影响下,我国消费品市场初现回暖迹象。第四季度,国庆、中秋“双节”黄金周通常是集中消费的时期,各地首次实行公众节日取消高速公路过路费政策,刺激大量消费者出行消费,消费品市场增幅因此高于上月和往年同期。此外,房地产市场可能回暖又带动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家具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消费环比涨幅加大。
增收入提保障促进消费
“要想继续提高消费者的信心,关键是要找到市场未来消费的热点。”徐洪才表示,房地产、汽车消费是其中的热点之一,而日益增长的奢侈品消费也要设法留到国内,不要让消费者再到国外去消费;其次,继续推动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一次性分配增加劳动者收入,再次分配增加政府转移支付,以此改善民生,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越多,其消费能力就越强;第三,要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覆盖面,增强居民养老、医疗、教育等公共保障程度,化解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漆云兰表示,一是要大力改善消费环境,提高居民消费意愿。构建安全放心、文明健康、公平公正、诚信友好的社会消费环境,为消费者营造想消费、敢消费的消费氛围。二是要着力创新鼓励消费的政策,拓宽消费领域;鼓励绿色、低碳、环保消费,促进绿色、低碳、节能、健康消费方式的形成和发展,适当调低或取消部分已成为居民日常消费品的税收。三是要积极引导消费,培育消费热点。对近年来迅猛发展的旅游、健身以及各种文化休闲娱乐服务消费,应加强政策引导,大幅度降低服务性消费成本,提高服务消费水平,鼓励和吸引居民扩大服务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