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首页» 观点集萃

观点集萃

中国食品业速度仍可达年增量15%

来源:新浪财经 发布日期:2013-09-25

9月24日消息,今日,上海海洋大学校长、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潘迎捷在上海发表主题演讲时指出,中国食品行业仍然能保持改革开放以来连续30年的高速发展,年增量超过15%。中国平均每天要生产将近十亿公斤的食物,这种基数下发生食品安全事件的几率必然会增加,这么大的基数,风险比较大。

中国食品业用30年完成其他国家60年的发展

潘迎捷是在由《第一财经》主办的第三届中国食品健康七星奖颁奖盛典中做出如此表诉的。他首先分析了中国食品业正面临的新形势,他说,食品工业是增长最快、最重要、最具活力,也是保证民营经济非常重要的支柱产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食品工业可以说历经坎坷,也不断面临着新的形势。

他举例称,第一,中国的城市化、城镇化发展非常迅速,1.2亿的农民工进城,加上家属有2亿人进城,他们也变成了食品的消费者。

第二,消费习惯的改变。美国食品文化对东方文化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比如快餐食品、方便食品在中国有很大市场。同时新的一代青年人在成长,他们对食品有新的要求。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老年人口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老年人的饮食又给食品工业带来新的挑战。

第三,中国人对优质食品安全的需求日益迫切,这些年也不断地受到新的挑战。很多人忧心忡忡地说:现在该吃什么。另外,中国食品业还面临着一个新的机遇:节能减排的压力日趋增长,因为食品行业是耗能比较高的行业。

潘迎捷的结论是,尽管食品产业有这么快的发展,中国的食品产业应该说是非常引以我们自豪的产业,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用不到30年的时间,完成了其他国家和地区用60年,甚至80年才走过的过程,就是从温饱到小康,再从小康到健康三个层次的跨越。

金融危机别的行业萎靡但食品业一支独秀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连续30年保持高速增长,尤其增年量达到15%以上。为了满足13亿人这个全球第一大国的需求,中国的食品产业每天平均要生产和加工10亿公斤以上的食品,每天创造的价值是240多亿元。

而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的食品产业还不到1万亿,但现在接近了9万亿,预计2015年将达到12万亿。这当中食品占到60%左右,包装机械大概占据20%,食品加工机械占了17%,还有3%就是消费者听得最多的食品添加剂。

中国食品产业连续30年保持这么快速的增长,是不是连续保持这么快的增长速度?潘迎捷表示,答案是肯定的,原因有两个。一,食品工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以及保障民生的产业。

比如,美国食品产业占到制造业产值14%,法国、德国、日本分别是16%、15%和10%,而中国才9%,因此中国食品工业仍然有一个很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发达国家正在朝着国际化、大型化、产业化、系列化、科技化、知识化、营养化、功能化、绿色化、有机化方面发展,中国每天生产10公斤,预计要消费2百多万吨食物,这为发展提供了非常大的市场。

第二大原因是,从08年世界经济危机以后,唯独食品产业一枝独秀。比如,2009年以来食品产业仍保持快速增长,2011年还创造了将近31%的增长速度,即使是在世界经济比较低迷的时期,中国食品业的发展前景仍然非常光明。

中国日生产食物十亿公斤不安全几率必然增加

说完了机遇,潘迎捷还总结了目前中国食品业遇到的几个挑战和麻烦。一,食品安全受到空前的关注。由于消费者对食品相关领域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的风险因素不断地被大家所认知,因此质量安全保障的难度在不断加大。

“特别是每天要生产将近10亿公斤的食品,这个全球食品生产的基数下,所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几率、概率必然会增加。食品安全没有零风险,这么大的基数,风险比较大。”他补充道。

二,食品产业格局的深度调整,国际化竞争日趋白热化。比如肯德基[微博]第一家餐厅在北京落户,以后17年时间里完成了全国1千家餐厅的布局,随后短短6年时间完成从1千家到3千家的布局,之后两年时间又新开1千家餐厅,每年布局速度是4百家,发展速度非常快。

三,潘迎捷指出,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食品工业转型任务艰巨。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用不到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22%。未来来看中国的土地、劳动力、能源、原材料等资源要素仍然保持上涨趋势,农产品(7.33,-0.13,-1.74%)价格在持续地上涨,农产品成本不断地提高,利润空间不断地受到挤压。

四,中国传统食品要不断地向社会化方向发展,尽管受到快餐食品的影响,但中国传统食品仍然有很大的市场,但要进一步提升必须要向国际化发展,必须要进行工业化的改造、工业化的提升。

五,大多数以中小企业为主,而这些中小企业他们对研发的投入管理比较薄弱,目前中小企业的创新,或者是研发基本上处于技术人员的自主、自发的创造性和投资驱动性相结合的模式。有些食品的关键设备技术难以实现突破,科技对传统食品的竞争力提升不明显。

潘迎捷还预测了对中国食品的发展方向和几点建议:第一,实现传统食品的工业化,这样才可以规模化、产业化;第二,中央厨房配餐产业的快速发展;第三,要不断地改变消费习惯,比如今年H7N9事件爆发后,上海一度关闭了活鸡市场,上海有一个几百年的习惯,喜欢吃活杀鸡,以后也可像香港一样吃冷鲜鸡;另外,全球陆地资源开发已经到了极限,从海洋获得食品是全球性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