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11-03-28
【来源:上海证券报】
调查显示,在当前物价、利率以及收入水平下,我国居民的消费意愿与消费行为趋向保守。消费信心和消费意愿在较大程度上决定居民的消费行为,消费意愿不强意味着未来消费走势不容乐观。
⊙梁达
在面临众多不确定与不稳定因素的形势下,消费无疑支撑未来中国经济可持续较快发展的重要引擎,但消费不同于投资,它是一种个人的行为,消费驱动力的强弱要受到物价水平、消费意愿、消费信心、消费环境、社会保障程度、自然等众多因素的影响。
据央行公布的2011年第一季度储户问卷调查报告结果显示,在当前物价、利率以及收入水平下,85.8%的城镇居民倾向于储蓄,14.2%的人倾向于更多消费,居民消费意愿是1999年调查以来的最低值。消费信心和消费意愿在较大程度上决定居民的消费行为,消费意愿不强意味着未来消费走势不容乐观。
居民消费意愿与消费行为趋向保守
1、居民收入与支出增长水平基本相当,居民结余购买力并不多。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6-2010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9.7%,而人均消费性支出年均实际增长8.2%,相差1.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年均增长8.9%,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年均实际增长7.8%,相差1.1个百分点。
数据显示,居民收支相抵后,结余购买力并不强。尽管目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高达30万亿元,人均近2万元,但由于收入差距过大决定了储蓄结构分布极不均匀,少数高收入群体占据了大部分的财富,因此对居民储蓄余额应有一个客观的判断。
由于国民收入分配不合理,居民收入增长落后于经济增长,加上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制约,劳动力价值长期被扭曲,在预期收入不确定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老百姓收入底子薄并且伴有后顾之忧,形成了“没钱花、有钱也不敢花”的现象。
2、受通胀预期增强的压力影响,多数居民消费心理及行为发生了较大变化。
持续的物价上涨不但影响百姓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消费的提升,致使多数居民消费更趋于谨慎,对价格的敏感度提高,不少中低收入消费者又回归到捂紧钱包、精打细算过日子,持币待购行为较为明显。加之近几年来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形成了不同的消费群体,消费分化日益显著。
表现在消费取向上则是多元化趋势,即一部分消费者循规传统,消费以实用为主,讲求节约和理性;一部分高收入者则取向新潮,讲究精致的生活享受和消费品位,通胀对这一群体没有产生影响。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通胀可能意味着其财富水平一定程度的缩水,因此,当通胀来临或即将来临,人们会改变自己的投资和消费行为,尽可能多地增加储蓄而减少即期消费。
为了减少收入降低带来的压力,人们外出餐饮、娱乐、旅游的比重会降低,从而影响到这些行业的营业收入。收入预期下降会导致人们在购买商品时更加小心谨慎,注重商品性价比的比重上升,对产品实惠的重视程度上升,中低端货物与服务更受市场的欢迎。消费者回归现实,品牌消费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品牌的溢价意义降低,趋优消费大大降低。
3、居高不下的房价使多数居民捂紧钱包过日子。
尽管国家采取了前所未有的调控房价政策和措施,但房价仍然居高不下,大大超出了普通百姓的承受力。据央行调查结果显示,有66.9%的居民认为物价“高,难以接受”;居民对未来收入预期仍显谨慎,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对当前房价水平,74.4%的居民认为“过高,难以接受”,是仅低于上年末(75.5%)的第二高值。
由于房价居高不下,仍呈不断攀升之势,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居民的支出预期,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消费行为;另一方面,房价的持续增高严重压抑了居民在其他方面的消费,使巨大的消费潜力不能得到释放,成为制约消费扩张的最大阻力。
第一、高房价阻碍居民消费的转型升级。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正处于向更高层次的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