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贸参考》2010年第3期】
为了适应农产品生产、流通和消费发展新形势的需要,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我国农产品流通的冷链建设,正在各地迅速发展起来。这里主要就农产品批发市场与冷链建设,谈几点看法。
一、什么是冷链
冷链,是指使生鲜等易腐产品,在生产、贮藏、运输、流通销售到消费的各个环节,始终保持在规定的低温状态下,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减少损耗的一种低温物流系统。使用冷链的产品大体有三大类:一是初级农产品,如果蔬、肉蛋、水产品、花卉等;二是加工食品,如速冻食品、包装熟食、快餐原料、奶制品等;三是某些特殊商品,如某些药品试剂等。与农产品批发市场相关的主要是生鲜初级农产品和肉类产品等。
生鲜初级农产品的完整冷链,是一个低温物流系统,目前在发达国家,一般要包括七大环节。第一个环节,是收获后的预冷。其中有的产品如大白菜,是在田间收获后即分捡整理包装,直接进入冷藏车预冷运到市场或冷库中;有的产品则在采摘后,先运到集货中心,进行分检、清洗(打腊)、包装,然后预冷入库或运输上市。第二个环节,是产地冷藏储存。根据产品的特点和储存目的的不同,有的产品采取短期冷藏快速上市,有的采取较长期冷藏,均衡上市。第三个环节,是第一次由产地到销地的冷藏运输。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气温差异大,农产品在途运输距离远时间长,这个冷链环节就十分重要。第四个环节,是销地冷藏。包括销地批发、配送周转性冷藏和较长时间的储备性冷藏。第五个环节,是批发交易和配送、加工场所的冷藏,主要是在批发市场的交易场所,以及物流配送的加工车间,实现可控温场地条件下交易和加工。第六个环节,是第二次冷藏运输,即经批发交易和配送加工后,向零售地或餐饮等大批量团体购买者的冷藏运输。第七个环节,是零售场所的低温销售环节。最后,是消费者在购买后食用前的冷藏。
冷链环节如上图:
在各个冷链环节中,又可因产品和生产、加工、运输、交易、配送等不同,有多种形式的选择。由此构成生鲜等易腐产品的完整冷链系统。
随着社会对农产品食品保鲜质量要求的提高,在冷冻工艺学和制冷技术的发展推动下,以及社会对环保的要求变化,低温冷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也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局部到大范围覆盖的发展过程,我国的冷链建设,尚处于一个初级的起步阶段,探讨一条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水平的冷链模式系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理论与实践的课题。
二、为什么要建设冷链
建设冷链,是世界生鲜等易腐农产品和加工食品近几十年来发展的一个大潮流。这是因为其好处颇多,主要是:
(一)有利于保证食品安全。当今,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因素很多,其中生鲜易腐农产品在生产、加工、储运和销售环节,出现腐败变质引起食品中毒,是一个重要因素,实现冷链后,可有效地控制这方面问题的发生。
(二)有利于保证产品的质量水平。生鲜易腐产品由本身物质特点所决定,极易受温度变化而失鲜,即使未达到变质有毒的程度,但产品的品质已大幅降低,实行冷链则可保鲜保质,有的还可提质(如冷却肉)。
(三)有利于调剂产销,均衡上市。大量的农产品都是季节性生产,要随熟随收,常年消费,这就需要通过冷藏在保质的前提下,对产品进行较长时间的储藏并实现均衡供应上市,满足消费需要。
(四)有利于产品升值、增收。例如蒜苔在4月份收获时,每市斤收购价只有四五角钱,但经过冷藏储存,到了春节前即可卖到二三元钱。其他初级生鲜农产品通过冷藏存储,不仅大都可以避免或减少收获旺季的压价损失,还可获得日后销售旺季的升值利益。
(五)有利于降低流通中的损耗。据有的研究所示,我国生鲜农产品在流通环节的损耗有的品种(如大葱)高达20%以上,而发达国家则普遍在3%上下,这其中的差距,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缺少冷链流通。
(六)有利于促进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和信息化。实行冷链流通,必须对农产品首先实行标准化生产和包装,而只有标准化了的农产品流通,才能提供准确有效的供求和价格信息,引导推动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发展。
(七)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居民消费水平。通过优产优质优价增收,是今后我国农民靠农业生产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冷链的实施可以保证农民辛辛苦苦生产出来的优质生鲜农产品,实现优质优价销售,实现优产增收,否则,没有冷链保障,优产也还是不能实现优质优价优销增收。另一方面,我国居民消费已进入了优质化的选择阶段,这种与日俱增的巨大潜在购买力和消费欲,需要通过冷链保障,才能不断提供越来越多的优鲜农产品和食品,把消费由追求数量阶段提升到追求质量阶段,实现提升消费水平,持续扩大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