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商经学会《学会通讯》2009年第11期】
近20年以来,被冠以“中国制造”的服装、鞋帽、五金、家具、小家电等生活用品以令人叹服的物美价廉充斥发达国家的各种业态的商店。但是,这些代表高质量,低价格的中国制造商品却很少惠及到国内的消费者,形成了令人难以理解的中国制造商品的二元流通结构。近年来,国内的出口生产商和零售商曾多次尝试打破这种二元流通结构,但都没有收到实际的效果。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的出口贸易遭受前所未有的重挫。在外需急剧萎缩的情况下,“中国制造”的二元流通结构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为了帮助出口企业度过难关,打通“中国制造”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之间流通的壁障,各级商务部门及时推出了一系列内外贸对接的措施。在商务部的主导下,2009年4月第105届广交会上来自全国30个省份的200多家大型零售、批发企业首次打开了广交会的大门与来自内地和香港的700多家出口厂商展开洽谈。但是在现有的内外贸不同的交易规则和模式下,这种内外贸对接的措施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在打破“中国制造”二元流通结构方面并没有实现大的突破。造成中国制造的二元流通结构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但是其中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出口企业的国际交易规则,而在于我国零售商长期形成的经营模式和交易习惯。如果不改变国内零售商长期养成的不是通过商品“盈利”而是“食利”的经营模式,这种特有的二元结构必然会长期存在下去,而零售商所承担的扩大内需和刺激居民消费的重任就难以实现。
一、国际零售业经营方式的创新与“中国制造”的发展
90年代初期以来欧美日等发达国家零售业的低价格化、差异化、零售制造业化和零售国际化等经营方式创新以及零售业态的革新是“中国制造”急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1.折扣店的迅速发展。在80年代中后期美国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背景下,以沃尔玛为代表的大型综合折扣店得到迅速发展。与此同时,在泡沫经济崩溃后的日本,由于经济的低迷和消费者购买力的下降,以低价格为主的各种业态形式的折扣店成长最为迅速。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折扣店在世界的传播,其业态革新的步伐也不断地加快。从折扣店的发展看,由初期的以非食品为主的综合折扣店,发展到包括食品在内的大卖场、仓储式折扣店,进而又发展为以特定商品品类为主的专门折扣店,以及以单一价格为主的日元百元店等。任何一种形式折扣店的兴起,必然要求其背后有一套稳定而低成本的商品供应系统来支撑,而低劳动力成本、低原材料成本、低环境成本的中国就成为国际零售巨头全球商品供应链中低成本商品的主要供给基地。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特易购等几家国际零售巨头在华的采购额就超过300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商品供应分布于全球的店铺。
2.商品差异化战略。随着90年代折扣店的兴起,在欧美和日本零售市场引发了激烈的价格战,而当时的全球通货紧缩又进一步推动了价格战的升级。零售业价格战的主要根源在于商品的同质化。为确保竞争优势,90年代中期之后欧美和日本的一些大型零售商不断加大PB商品的开发力度,以实现商品的低价格和差异化。在极易同质化的零售业,强化PB商品开发是一种最有效的差异化战略。实际上,为了避免同质化带来的价格竞争,早在80年代中期欧洲和美国的百货店就已着手PB商品的开发战略。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沃尔玛、家乐福、特易购等大型量贩店的大规模PB商品开发活动,PB商品开发迅速波及到便利店、药妆店、家居中心等几乎所有的零售业态。PB商品的开发范围也从过去的以服装类、鞋帽类、日用杂货类扩展到化妆品类、小家电类、食品类、运动休闲类。而PB商品战略也经历了一个以单纯的低价格追求,到品牌诉求,再到高档次、高价格的商品开发过程。90年代以来的国际零售巨头的PB商品战略极大推动了处于商品供应链下游的“中国制造”的发展,使我国珠三角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逐渐成为国际零售商PB商品的主要生产基地。
3.零售制造业态的兴起和发展。在90年代激烈价格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一种被称为“零售制造”的零售业态得到快速发展。所谓零售制造业态是指在零售商的主导下,从原材料采购、企划、开发、制造、物流、库存管理、店铺运营等全部供应链内部化并高度一体化的经营模式。零售制造业态最早产生于60年代欧美的服装业和家居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瑞典的“宜家家居”。90年代以后,零售制造业态在日本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形成多种业态形式。其中服装业的“优尼库(日本国内外790店铺)”、生活杂货的“良品计划(日本国内外392店铺)”、折扣店的“大创百元店(日本国内外2400店铺)”等大型连锁企业是典型的代表。以发展最为迅速的“优尼库”为例,从80年代默默无闻的小型服装店起步,发展到2007年日本国内拥有750家直营店,海外40店铺的跨国服装